第427章 廷推(1)(2/3)
臣,推荐的人是翰林学士承旨邓润甫。
到时候,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恐怕就要一朝尽丧。
“这张璪也该出知了。”赵煦在心中说着。
东府宰执推荐完了,就是西府的两位执政。
这一年来,其在韩绛门下,做事勤勉,无论是役法检讨,还是青苗法检讨、罢废保马法、市易法,他都冲在前面,利用着自己熟悉新法的优势,协助着韩绛,做了许多事情。
若能保存下来,足可传世。
熙宁变法时,强烈反对,但因为和王安石旧时关系不错,所以两人虽是政敌,但属于那种君子和而不同的政敌。
元丰八年,进枢密直学士,为兵部尚书。
传说是这么说的‘时宰臣韩缜、安焘、李清臣、张璪皆默然不语’。
吕公著之后,司马光、张璪陆续上前荐举。
沿边烽火再起,天下黎庶何辜?!
可现在,为了国事,他只能委曲求全。
赵煦在听了张璪的推荐后,就意味深长的笑了一声。
皇考待卿等就这么差?
因为一旦这个口子开了,往后吕希哲会越发的有恃无恐。
所以啊,只能麻烦有些立场不坚定的墙头草让让位置了。
这完全符合他的人设。
div&ntntentadv"在大事上,骑墙看风向,实在不行,就选一个不会得罪任何人,也不会有任何风险的选择。
只能说,没办法啊!
朕就这么差劲?
除了将李常换成了工部尚书王存外,没什么变化。
失去信任的宰执,不可能再留在朝堂上。
王存,是庆历六年的进士,也是旧党在朝中的代言人。
赵煦即位后,改工部尚书,寄禄官升为朝议大夫。
反倒是,和苏轼关系渐渐疏远,甚至可能有了些小矛盾的章惇,不断为苏轼开脱。
虽然说吧,这历史宜粗不宜细。
……
这个世界上,若说有什么人,能让吕惠卿乖乖听话,安分守己?
那就只能是王安石。
他除了早年曾在地方为官外,一直在中枢。
但这个人有大缺点——他严重缺乏地方州郡和路一级的履历。
貌似在元丰八年二月末,那个立储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时候。
明年之后,都堂上的位子可能有点挤。
他和邓润甫关系一直不错,两人一直也都是新党中的调和派。
赵煦本来都以为他已经改邪归正了。
营田弓箭手、打草谷、主动进攻,定期清扫外围。
如今,看着张璪再次不粘锅。
但也没有提拔他。
等到宰执们各自上奏完毕,候任执政的名单,也随之出炉。
他到了西府,肯定会将他的这些战法和经验推广下去。
中书侍郎张璪,则没有出乎赵煦意料的,推荐了吏部尚书曾孝宽以及礼部尚书韩忠彦。
看到韩绛回朝后,深受信任,立刻就靠拢过去。
乃祖张洎是这个样子,张璪还是这个样子。
临到头了,卿等尽皆沉默了?
放他进东府,即使只是出任门下侍郎,吕惠卿也足以搅的整个东府上下都不得安生。
想到这里,赵煦就忽然想起了,他在上上辈子听说的一些传说。
让他进西府,就更别说了。
蔡确和章惇在都堂令厅之上,对王珪发难的时候。
所以,也就不要怪,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几乎是盲信章惇了。
真的有些难为他了。
但这并不能弥补他资序上的缺点。
毕竟,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