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逼捐(5)(3/3)
要和沈卿加强沟通。”“技术上的事情,要以沈卿的态度为主,也要多多听取工匠们的意见,不可一意孤行,更不得因一己之好恶,就轻易决定。”“相关进度,要奏报于朕前。”早在去年十月,赵煦就让沈括开始研究轨道运输技术。并联系了那几个在城外烧砖、烧瓷以及在城中经营着堆垛场的商贾,让这些人出钱,资助专一制造军器局在这方面的研究——谁叫这些家伙,有这方面的需求呢?到今年年初,沈括就拿出了一条实验性质的木制运输轨道,并将之铺设在了城外的琼林苑。作为琼林苑内部运输垃圾和土方的工具,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吸取了经验,改进了技术。随后,开始将这种轨道,铺设在了汴河、蔡河的堆垛场内。于是广受好评,也锻炼出了一支熟练的工匠队伍和维修队伍。到得上个月,随着靖安坊的拆除工作进入尾声。大量的建筑垃圾,需要运出城外。同时,大量的建材,也需要从城外运进汴京。于是,赵煦就让沈括带头,研究建设一条从靖安坊到城外砖窑、瓦厂以及其他作坊的运输轨道。至于建设费用?一半从汴京学府的项目收入中支出,一半从开封府拿。当然了,因为是第一次建设长度达到数十里的木制运输轨道。建设进度和落地后的效果,都有待观察。“诺!”贾种民却是没有想到,赵煦对这条木制轨道,有着这么高的关注度。不过,这也让他兴奋了起来。官家如此关注,只要做好了,功劳大大的有!当即,他便拍着胸膛保证:“愿请陛下放心。”“臣愿立军令状,必不叫陛下失望。”“善!”赵煦颔首。贾种民,虽然是恩荫官出身的三代。但他是个卷王,而且他还是个懂技术,也尊重技术的卷王——其在赵煦的上上辈子,曾主持重修了州桥。为了修好州桥,这位当时已经升到待制级别的重臣,可是以弟子姿态,请教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宋用臣。一个文臣士大夫,请教一个内臣。这在大宋是很罕见的事情。所以,他来负责监督施工,赵煦是放心的,之所以特意将贾种民叫过来嘱托一番,不过是想给他打一点鸡血,让他工作更积极一些。反正也不要钱,对吧!打发走兴奋不已的贾种民,御驾继续上路,在御龙直的簇拥下,很快就来到了开封府。蔡京,自是照例带着人在开封府府衙前恭迎。同时出现在人群的,还有金总持的身影。赵煦隔着帘子,老远就看到了人群里的金总持的身影。“这大和尚倒是个知趣的。”他轻声评价着:“不愧是能越万里而来的高僧。”如今这个时代,佛教在天竺已经式微。婆罗门教与在北天竺地区高速扩张的大食教,对着佛教混合双打。所以,金总持算是最后一位,走出天竺,来到大宋传法、弘法的高僧。在他之后,天竺就再也出现过,世界性的高僧。所以,赵煦其实对金总持,是有着很大的期望的。正是在这种心态下,赵煦才对他用上了赵官家们对武臣们用的手段——pua。以此来确定他的立场和态度。现在看来,金总持是过关了。
{();} (ex){}
{();} (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