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3/4)
朝廷对他们,也是警惕、提防,胜过信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什么政策扶持、鼓励了。
熙河路文武官员们,除了警惕西夏、吐蕃外。
恐怕更多的精力,就是放在监视、提防这些投降的胡人首领身上。
特别是包顺家族,可以动员数万人,还有骑兵一万多。
根本就不信任人家!
所以他们才要请求神宗赐一个包姓。
这是在政治上低头——别打了,我自己人。
然并卵,士大夫们表示——少碰瓷。
所以,熙河经济长期停滞,无法发展。
所以熙河地区,每年都需要中央拨款,无法自给自足。
李宪时代,熙河每年拨款,多则七八百万(战时),少的也是四五百万贯。
这也是元祐时代,旧党司马光等人想要弃兰州的原因——成本太高。
但是,在本书中,随着向宗回、高公纪到任,在主角的支持下,这些限制,统统去掉。
不分汉胡,鼓励垦地,只要开垦,就承认是你的地!
同时,向宗回、高公纪还在拿着汴京的物价,合法合规的买熙河的产出。
而熙河的棉庄,雇工的成本和投入的成本,低到让人发指。
书里面,连王大斧这样刚刚转官的小使臣阶的武臣,都可以拿自己的俸禄,在元丰八年的下半年开垦出五百亩,并雇佣十几个工人。
所以,亲爱的读者,换你是熙河的某个豪强,你会不动心吗?
是,元祐元年春天,熙河路的棉花播种面积,只在5万亩到六万亩之间,哪怕后来紧急加种、补种了一部分土地,种植面积也不会超过十万亩。
但在整个元祐元年,熙河各州的汉、蕃豪族都在疯狂开垦土地,并利用时代的红利,大量雇工。
他们不仅仅将熙河路的大量劳动力变成了棉庄的雇工。
还把手伸向了吐蕃、横山羌部、党项。
还呼朋唤友,连拐带骗,甚至直接下场劫掠人口。
而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没有种棉花,种的是大豆、苜蓿、青稞、小麦、燕麦、粟米。
{();} (ex){} 熙河的土地贫瘠,产量远不如内郡。
但,还是那句话,汇率差导致了巨大的套利空间。
在主角故意放纵和纵容下,熙河本路,现在每开垦一块荒地,无论种什么,在经济上都是盈利的。
元丰七年,北宋开封物价如下:粳米每斗100文,绿豆每斗78文,小麦(未磨)每斗54文。
而熙河本地,以每亩产出两石粟、麦、青稞或者一石半豆类来算。
其产出是这样的——每亩粟、麦产值1000-1500文,豆类产值1200-1300文左右。
成本呢?
土地成本,约等于没有。
人力成本,一个雇工一个月五百个铁钱,一年六千个铁钱,按照10比1的汇率算。
这个雇工实际上只有600文每年的成本。
当然,雇主要提供食宿。
可食宿成本能有多少?
书里也多次说过了。撑死了,一个雇工一年在棉庄食宿和衣料上所用,也就是3-5贯铜钱。
就这,这个雇主肯定是良心雇主。
比如王大斧这样的好人。
实际上,没有良心的雇主,是可以极限压榨雇工,让雇工们自己去挖野菜,再随便给他们点盐巴、米麦,凑合着吃,饿不死就行。
衣服直接让他们穿到烂!
古人的道德底线,是很低的。
当然,还得算上一些农具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