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换头传经(1/3)
在那里他观览风俗,弘扬大法,有见识的人,说他早已证得初果。
他的仪容形貌让人觉得亲切而高渺,一见便生慈悲心意。
他又往阇婆国去。王母夜里梦见一僧人乘飞舶来,第二天跋摩便到了都城。
王母知他不是凡人,立即召见,敬以圣礼,又从他受了五戒。
王母自觉尘缘已断,她对国王说“前世的因缘,你我今生得为母子。我已受戒,你却不信佛,恐怕今生与来世的因缘要于此中断。”
国王当时便一身冷汗,迫于母命,只得受戒。
时间一长,便也生出了十分的诚意。
邻国忽然来侵扰边境,国王的心理处于极矛盾的状态,他左思右想,无法作出选择,便去请教跋摩“外贼倚仗武力,前来侮辱我们,若与之战斗,死伤必多,就要犯戒;若不抵抗,国家将亡于敌手。弟子无从判断,何去何从,只有听命于法师了。”
“贼寇来侵,理当抵御,”跋摩沉思片刻说“但应心怀慈悲,不可起害人的念头。”
于是国王亲自率兵抵抗,刚一交战,贼寇便四散奔逃。
国王脚上中了流箭,跋摩取水施咒,为他擦洗,一夜便好了。
此后,国王的信仰日渐深入,终于绘出了出家修道的心思。
他诏告群臣“朕意欲栖身法门,卿等可另择明主。”
“陛下圣明,”群臣跪在地上含泪祈求“陛下若舍弃国家,臣了庶民去依靠谁呢?敌国凶悍,我们只靠险要地形如何与之对峙,若失掉您的恩泽,必是生灵涂炭,妖魔横出。陛下仁慈,如不哀怜众生,我们便要以死相请,以表诚意。”
国王见他们如此说,细想起来也有道理,佛说度己度人,若只求自己解脱尘网,置苍生于不顾,岂不有违本意?
于是他趁机说“众卿请起。卿等言之有理,朕答应下来,不过要有三个条件一愿合境之内都信佛法,二愿国内断绝一切杀生行为,三愿所有积蓄财物都赈济贫病疾苦。”
群臣山呼万岁,叩头不断,于是一国的人都随跋摩受了戒。
国王又为跋摩建造精舍,亲自运送木材,伤了脚指,跋摩又为他施咒治好。
跋摩教化的名声传于远近,各国纷纷来请。
宋京城的名德大师慧观、慧聪等人,远闻其风范,便于元嘉四年九月面奏文帝,求他也请跋摩。
文帝便令交州刺史派船迎请,慧观文写信给跋摩及国王,请法师务必来宋,弘扬道法。
跋摩见国内道化已毕,便有远游之意。他在宋的邀请尚未到时,早已随商船出发,最初想到一小国去。
结果船顺风而行,便到广州。
文帝听说,敕令沿路州郡,资助他到京。
跋摩一路前行,经过始兴,停了一年左右。
始兴有虎市山,孤峰独起,跋摩说他与释尊说法的灵鹫山相似,便将其改名为灵鹫山。
他在山寺外另立禅室打坐。
禅室离寺有几里地,但每到击罄,跋摩定能准时到达。
他在雨中行路浑身不湿,在泥里迈步毫无沾染,僧俗众人,见此无不肃然起敬,寺里有宝月殿,跋摩在大殿北墙上浍制佛像,像成后,每晚放光。
太守蔡茂之对他深加敬仰,茂之将死,跋摩亲去探视,为他说法。
其后,蔡的家人常梦见他与众僧在寺中听跋摩说法。
灵鹫山上本来多虎,自跋摩来后,虎灾便绝了。
他有时行路也遇到虎,他用锡杖按住虎头,摆弄一下便离开。
这样远近的山民过客,纷纷归依佛法。
跋摩在禅室修行,有一次连续几天不出来,寺僧恐生意外,派小沙弥前去探视。
小沙弥一进门,见一只白狮子沿屋柱向上爬,横空弥漫着青莲花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