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四章 清官无敌(2/4)
他缓缓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便慢慢走回船舱,坐在大案后沉思起来……对于王直的命运,沈默写信问过胡宗宪,胡宗宪对他也不隐瞒——他说经过反复考虑,他认为王直的最终结局,不应当由自己决定,也不应该由自己提出动议。
对胡某人一贯的扯皮态度,沈默还是很了解的,他也不奢求胡宗宪会为一个海盗头子,搭上前程富贵,所以对其采取拖延态度,他还是可以接受的,正准备回京便做做工作,设法说服几位大佬,饶了王直一命,让他免死而“俾戍海上”,实际上是变相的予以释放。
诚然,把王直杀掉,对于倭寇会是个巨大的打击。身为海盗之王的王直,是倭寇统一的象征和精神号召,他如果死掉,倭寇将变成一盘散沙,再也无法组织起来,形成气候,虽然加大了剿灭的难度,但被官军各个击破,却是在所难免。
而且对于倭寇和其支持者而言,这是一个严厉的警告:不要奢望做够了倭寇,还有被招安的希望,摆在你们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这对于还没有与倭寇彻底决裂,暗中还有往来的官吏和商人来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必须与他们彻底划清界限了,不然必将遭到朝廷毫不容情的打击。这将导致倭寇的支持者越来越少,最后如釜底抽薪,注定战争的结局。
但不要忘记,王直之所以会乖乖上岸,是因为堂堂东南总督,一品少保胡宗宪,信誓旦旦的又是赌咒发誓,又是派出人质,保证王直的安全与自由。
如果这样都会死去,如果一品大员代表朝廷的保证都不作数,那后果是无比严重的——有道是‘鸟无头不飞,人无信不立’,对于一个政斧,更是不能做出那种短视的行为,因为它会让大明赢了战争,没了信义。
如果一个朝廷没了信义,将会没人对其报以信任,而只能用同样乃至更多的歼诈和无耻去对付它。很自然的,欺骗老实人的结果只能是让后来人都变成歼诈之徒。事实上,在沈默原先的那个时空中,在王直死后,倭寇就再没有真正想跟朝廷和解的了,以后的倭寇要么全军战死,要么用假投降作为再起的缓兵之计。这种手法甚至一直持续到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都曾诈降,更别提对这一招驾轻就熟的野猪皮了……而我们知道,原先他们一族,是李成梁最忠实的拥趸,若不是李成梁先用卑鄙的手段杀了他的父亲和祖父,他怎么会那么小便学会伪装,骗过了不可一世的李成梁,还当了他的干儿子呢?
如果这个朝廷言必信、信必果,也许不会死那么冤枉……但有现实主义者说,别扯淡了,不就是个杀个王直吗?还扯到亡国灭族上了。那就不说那么远,只谈眼前的抗倭形势——要知道,胡宗宪之所以同意沈默的意见,想许王直以不死,是因为如果能招安王直,量与一职,使其便宜制海上,则闽、广、江浙可免顿甲苦战也。可现在诱其来降而杀之,在我为无名于寇,为失信,斩汪直而海寇长,推诚与怀诈相去远矣。
当然,因为倭寇只是一个松散的群体,甚至谈不上是一个联合体,王直代表不了全体倭寇,即使不杀他,乃至给他封官,战争也仍会继续下去,因为总有不愿投降,或者投降后不满意而复叛的,但战争的规模将不会那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那么长——事实上,我们知道,戚将军和戚将军的传奇征战史,其实是在王直死后才开始的。汪直的死,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无数的倭寇将登上海岸,任意妄为,烧杀抢掠,再也没有人能够约束他们,在很长时间内,官军根本无法阻拦他们的暴行,短暂的和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残酷的地狱。
若不是有戚继光和他战无不胜的神军横空出世,几乎包揽了此后的全部硬仗大仗,并创造了以平均每二十二人伤亡,换取斩杀一千人人的冷兵器时代敌我伤亡比的奇迹,给绝望中的明军将领指明了方向,很难想象终明一世,会不会取得抗倭的胜利。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