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确定(2/4)
版、B美版的共通点,是对这个双双卧底故事的很好诠释,B《无间道风云》固然以主题去讲身份的重要性、不同身份带来的生活变化、和理想背道而驰的生活带来的痛苦等,《无间道》却也包括了这些情感内涵,陈永仁说:“给我一个身份就行了,我只是想做个普通人。”刘建明说:“我想和他换。”
不同的是,港版的陈永仁和刘建明被各自的环境、遭遇与见识影响,对自己本来的信仰产生怀疑,处于痛苦挣扎中,尤其刘建明想做一个真正警察;而B版的比利是一味的好人,他和黑帮没有任何真实感情,这也是原版式“傻强”不登场的原因,科林则是纯粹的坏人,他没有“我想做个好人”的想法,他不会内疚和痛苦,是个十足“二五仔”。
于是《无间道》以两个卧底对峙为叙事核心,慢条斯理地探讨人性善恶,找到更多的情感去支撑故事,它多了一重“身份迷失后带来的痛苦”。
而明朗狂暴的《无间道风云》的世界里没有人迷失,科林想尽千方百计去维护警察身份,就像一个盾;时刻想着摆脱黑帮的比利则像一支矛,矛盾碰撞形成了极大的戏剧冲突,这也直接导致影片没有那么多人性善恶的思考,相对的增强了生活真实感和戏剧冲突感,换句话说商业性更强,一部好莱坞体系下的商业艺术片。
这自然又涉及了东西方社会文化、电影文化等等不同,以至于出现了有相同内核,风格和内涵却完全不同的两部电影。
总而言之,《无间道》里每一场人物对峙戏都充满了精致优雅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演员表演上的分寸感,即火候的控制和掌握,还有精炼和暗藏玄机的台词、暗涌和抗衡的情绪张力、烘托情感的细腻配乐;而在《无间道风云》里,则是扎实的蒙太奇和剪辑,但以光影、道具等构图手法丰富镜头背后的隐喻,还有火候失控的演员们、火爆的台词和行动,更多在外部肢体而非内心的冲突。
王扬想自己会有所选择,关于身份、关于人性善恶、关于情感……都按照他喜欢的解读方式去讲那个故事,带有婉惜味道的“The-Departed”正好。
不过年底时在亚洲华语区上映,从未来资料来看,难道亦被翻译为《无间道风云》、《无间行者》?王扬一点都不喜欢这两个片名,因为它们完全没有表现出半点有趣的意思。
通过这些天重温《边缘人》等香港警匪片,王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港片的魅力,也更清楚了一些什么。
“《无间道》只有在香港这样的大环境下,才可以拍出一种晦涩的绝望。”《无间道》导演刘伟强曾经这么说,正是有着一座像香港那样气质洗练、时尚又迷离,历经变迁沧桑的独特城市,才有它的叙事方式和文艺风格,如果把它的质感照搬到美国,不要说70年代波士顿,带到80年代纽约也是不伦不类的;而波士顿、纽约都有自身的气质。
另一方面,警匪片、黑帮片在香港、中国、整个亚洲都有着多年成熟发展,培养了无数警匪片观影能力超强的亚洲观众,据他所知,很多同龄年轻人就是看着《古惑仔》系列长大,一些黑话、手段、江湖规矩什么的对他们来说自然而然,毫无理解难度。
所以在《无间道》中,叙事的笔墨十分简洁,可以说皆为点到即止,观众们心领神会;而《无间道风云》很多时候都要向观众们解释很多。比如“装律师审讯”一段,港版没说什么也没有做任何暗示,美版则又要解释。
说白了,仍然是文化不同,美国观众的“警匪黑帮底蕴”太少,查案办案倒是很多。
同时《无间道》里面有大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叙事方式,以东方文化审美观来看,这些有如太极、可黑可白的细节相当引人入胜(如傻强是否知道陈永仁的真实身份);《无间道风云》则是望过去一目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