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余波(5/6)
权力的左右。
而且,胡俨在离别前,也对王允绳说了些掏心掏肺的话语。
胡俨觉得,眼下庙堂里斗得正厉害,很多人既有可能短时间内骤升高位,也有可能随后就跌落深渊,被摔个粉身碎骨。
所以,与其在这种暴风眼里坚持,还不如抽身而去。
范仲淹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风浪太大,有时候去江湖里钓钓鱼,等风浪平息了,有这份心气了,再回来也不迟。
毕竟,在江湖中养望,同样也是一种策略。
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或许以后没有这种更好的位置,或许一朝天子一朝臣,所有事情都说不定,但对于胡俨来说,此时抽身离去,是他自己最好的选择了。
一场太学之会,胡俨竭尽所能,可以说是虽败犹荣。
不是他太弱,而是他的对手,实在是太过强大。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位大儒,现在都可以说:输给别人丢人,但输给姜星火,真的不丢人。
太学之会以后,姜星火在思想界的历史地位终将与北宋五子持平的说法,已经被广泛认可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姜星火一定会成为无可争议的当世第一人,哪怕是最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反对者,也必须要捏着鼻子认了。
这就是硬实力。
不久后,前礼部侍郎、总管翰林院的翰林学士董伦,在永乐二年的二月,于家中安详地离世了。
这位被士林尊称为“贝州先生”的老人,在遗言中,灵柩没有选择归葬祖籍山东,也没有选择世代居住的宛平,而是选择了归葬于河北贝州(大名府)。
董伦作为翰林院长官的时候,带出了很多学生,而他的门生里,以解缙最为出名。
解缙听闻董伦去世,悲痛不已,是真的悲痛不已,不是装的,这世界上对解缙好的人不多,能欣赏他的才华的人也不多,董伦算一个,姜星火算半个,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董伦是他的老师,而姜星火比他强,都不嫉妒他,其他人则大多跟他难以相处。
想起恩师在太学之会前对自己最后的帮助,本就虚弱的解缙急火攻心又病了一场,上书以恩师如父的理由,请求为董伦守孝。
朱棣没批三年,给解缙批了三个月假期,并且给了他去北京的任务,解缙随即坚持跟董伦的家人一起,踏上了护送灵柩返回北方的道路。
而金华学派的掌门人汪与立,在参加了董伦的悼念活动以后,也是准备返回浙江金华。
他在离京返回家乡之前,特意叮嘱了一批族人和门人留下,有的去国子监进学,有的则去大明行政学校,务必将他嘱咐之事落实妥当,不可留下遗憾。
汪与立嘱咐的事情,自然就是金华学派的改变。
船小好调头这个道理,不适用于家大业大的金华学派,而且金华学派转投理学上百年,这一下子改换门墙,也实在是太过难看。
更何况,眼下的局势虽然明朗,可变法最终的成败,在汪与立眼中,还是未知之数。
但不管怎么说吧,金华学派为了传承下去,都必须做出改变。
在汪与立看来,目前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姜星火的新学代替程朱理学,成为大明的官学。
而在这一天到来之前,金华学派也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去迎接。
派后辈子弟研究新学,就是他下的一手棋。
与此同时,浙江金华靠近宁波,把部分财富投入到海洋贸易,也是一种策略。
为此,汪与立甚至把自己的亲孙子都留了下来。
在他看来,汪守信是他最杰出的后辈,他的才华毋庸置疑,只要按部就班的培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