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继承衣钵(3/4)
。”
……………………………………
时间转眼来到了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城市待业人员已达两千多万,面对两千多万多万城市待业人员的就业压力,从一九七九年起,上面采取了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广开就业门路的措施。
不久,全国各地的街头巷尾陆续出现了不少个体的小吃摊、补鞋摊和自行车修理铺。以LN省,至一九七九年六月底,沈阳、阜新、丹东等地就发放了三千三百多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他们当中不但有修鞋、修车和缝补等修理服务,也有小冷饮、小冷食和瓜果蔬菜小卖铺,既方便了群众,又活跃了城乡市场,还为城市闲散人员广开了就业门路。只不过这时的人们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总是有种畏畏缩缩的感觉。
这天还是宁阳前往哈城的火车上,师徒三人按照惯例从两边朝着中间车厢集合,一节一节的巡视着车厢。走到第七节硬卧车厢的时候,中间的道被堵死了,远远的就能看到一个穿着浅色夹克衫,带着一副墨镜的年轻男子,正操着一口不正宗的港普,对着车上的乘客夸夸其谈的推销着他的墨镜。
如果做个小调查,选十部对华夏人的影响最大的外国电影,那么电影《追捕》一定会榜上有名,还能位居前列。一九七八年,这部电影在中国公映,如同春雷炸响,而这一声响旋即响彻大江南北,国人对它的讨论甚至成为了社会性话题。
电影由佐藤纯弥执导,高仓健、中野良子等主演,它如一股独特之风,从另一个世界破门而入,引得万人空巷只为一睹影片真容。
影片中灯红酒绿大都会;扑朔迷离的案件;大胆奔放的爱情观;令人咂舌的高科技;夜幕下的东京街道和群马奔腾的奇观场面;都给了华夏人关于东京现代都市文化的异国想象和对自由浪漫的追崇。
当时国内物质生活尚且匮乏,娱乐生活也极其单一,观看电影在那时也成为了一股热潮和非常时髦的事。《追捕》也赶上了这股热潮。
有媒体估测,至少有八亿华夏人观看了电影,而当时华夏总人口九亿左右,为之疯狂的人看了七八遍,更有甚者,看几十遍也不为过。高仓健的墨镜、鬓角、长发和一条上窄下宽的喇叭裤,更成了当时无数男青年效仿的对象。
看到小伙子卖的时髦的墨镜,周围的人全都聚到一块儿围观。叶晨没有上前制止,因为他远远的看到了师父马魁和师弟汪新正站在另一边,马魁的脸色有些难看,明显他对于小伙子的这种行为是不感冒的,叶晨远远的还看到马魁和汪新掰扯了两句。
继续阅读
这时候叶晨赶忙溜之大吉,朝着餐车走去。他才不会傻傻的去触这个霉头,这种事情有汪新去趟雷是最明智的选择,顶多在关键时刻,他出来和和稀泥也就够了。
叶晨来到餐车拿出了自己的饭盒,打好了饭菜。姚玉玲早早的就来到了餐车上,看到叶晨,伸手叫他:
“叶晨,快过来,我带了自己腌的咸鸭蛋,还有上次去哈城的时候,托人在那边买的秋林红肠,咱俩一起吃!”
不得不说姚玉玲的小日子一直都过得那么精致,虽然她不是这节车厢里工资最高的,可绝对是最会生活的,不论在吃穿上,永远都带着一种仪式感。叶晨笑着回道:
“好啊,那我就借你的光了!”
叶晨有日子没吃到正宗的哈城红肠了,即便是在现代,如果不是去到哈城的线下门店去购买,只是网购的话,叶晨也是从来都是敬而远之,不会轻易的去踩雷,因为电商平台上的一般都是假货居多。
哈城红肠是一种特色美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期,在哈尔滨,红肠的品牌众多,但有些品牌因为味道不正宗、口感不好而被人所诟病。因此,在购买哈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