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史事讲将1三国明 > 第八十章 一时瑜亮——周瑜

第八十章 一时瑜亮——周瑜(2/3)

目录

为一位文韬武略的三国精英,直到今天多数人心中周瑜妒贤嫉能这一形象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在隋、唐、宋时期,世人对于周瑜故事的传唱大都以褒扬为主,大家熟知的诸多诗歌都在赞颂周瑜的历史功绩,如李白《赤壁歌》中的“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公”,戴复古的《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眼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以及苏东坡的《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自元、明、清后,小说演义以及戏剧中的周瑜,形象便受到了极大的贬损,周瑜被刻画成了一个心胸狭小,争强好胜反面典型。

周瑜历史形象的变形,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正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后世人多尊三国时期的汉蜀政权为正统,故而在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个三国精英形象的塑造中,便多有而贬损周瑜,而褒扬拔高诸葛亮的倾向;二是艺术创作中虚构移借,极力渲染扩大的结果,特别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虚构情节,其后的京剧,汉剧如《黄鹤楼》、《打黄盖》等又极将周瑜气量狭小、短毒的性格发展到极致,事实上在赤壁之战时,三国史籍中根本找不到,诸葛亮具体指挥赤壁之战,以及与周瑜交往的记载,而老将黄盖在赤壁之战中,自愿献计承担皮肉之苦,足可以反映出周瑜在东吴将士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孙权非常了解周瑜,孙权和周瑜相识应该是在孙权很小的时候,大概七八岁的样子,这样的年龄有感情是肯定的,但还有互相的了解,这种了解是深层的、内在的。周瑜出身在世宦家庭,累代汉臣,以忠心汉室为荣,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周瑜有天大的本领,也不能做出不忠汉室的事。孙策家则不同,孙坚起于微贱,孙家没有周家的忠心汉室的框框,所以孙策有争衡天下的想法,周瑜即使看到汉室将倾,只能以兄弟的情义帮助孙策和孙权,他自己则不能这样干,再有周瑜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忠君的思想也是很强的,虽然不是愚忠,但这样的思想,让他不可能做出自己争衡天下,或在江东分出自己的势力来。

孙权和周瑜在一起那么长时间,孙权怎会不了解周瑜呢,孙权19岁领江东,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下守住基业,又建立了吴国,不会不识人的。孙家给予周瑜的是况世恩遇,但“功劳镇主”是中国上永恒的也是必然的主题,尽管兵家们无穷止的劝谏“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但君王们本性使然地给了那些“拥兵自重”者无穷止的怀疑,实际上君臣之间的猜忌是永远不能避免的,就象刘备对关羽张飞不可避免存在猜忌一样,孙权对周瑜也是如此。孙权是了解周瑜的,这种了解不仅是周瑜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是对周瑜内在思想上的了解.如果周瑜要自己干,有不臣之心,可以不帮孙家干,或者在孙策刚死,孙权在江东立足不稳时就有动作,何必浪费十年的时间呢?孙权对周瑜的为人是了解的,以他对周瑜的了解,为什么还要去猜忌呢?

明显的间隙表现在赤壁战前,周瑜要兵五万,孙权却借口难以卒合只给三万,周瑜是江东诸将之首,长期执掌军事,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一方军队的实际情况,孙权明显在打压。此后同时任用周瑜程普,弃用徙备置吴之计,都是若明若暗的表现,君王对臣子猜忌,尤其是对有能力的臣子猜忌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常见的,但周瑜非常善于处理君臣关系,从不居功自傲,加上多年来亦臣亦兄的感情,从感情上说孙权是信任周瑜的,人总是有感情的,君主也一样。同时,孙权是雄主,周瑜总能激起他心底的雄心壮志,让他看到成就霸业的希望,这也使得他非常倚重周瑜,而这种想迫切成就霸业的愿望加强了孙权对周瑜的倚重,也盖过了功高镇主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一秒涨一经验,我即是亡灵天灾 英雄联盟:别放他小丑! 别人修仙,我搞吃的 脆婚 等一场盛夏 梦回1949,列强就是用来坑的 穿书没有实力,女配只想活命 重生后,我成了你们高攀不起的神 快穿之鹿鸣她多子多福 官神:从搭上美女领导后青云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