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给莫里斯穿小鞋(2/4)
华又看向其他村民,问道,
“你们呢?”
一个村民见老廖的项目获得了批准,大受鼓舞,立即说道,
“我们村想生产抽水机,或者手扶拖拉机!”
另一个村民说道,
“我们村想生产犁!”
又一个村民说道,
“我们村想生产电灯泡!”
“我们村树多,想生产家具!”
“我们村想生产大米脱壳机!”
……
这些村民都是识货的,要的都是工业品,这些东西,恰恰是农村最缺的。
胆子最大的一个,甚至想生产四不像。
胡振华思虑再三,给这十几个村民挑选了三个项目:抽水机、脚蹬三轮车、家具。
除了家具由其中一个村子单独运营外,抽水机和脚蹬三轮车,胡振华对这些项目进行了拆分。
以三轮车为例,老胡将之拆分为轴承、链条和齿轮、车轮、螺丝、大杠、箱体和车架(负责总成)、弹簧等七个项目,分给七个村负责。
这么做的目的,既是为了降低成本,也是现实的考虑。
农村缺乏人才,如果让一个村负责的东西太多,他们可能玩不转。
而拆分开来,每个村负责于一个领域,反而能够专精,说不定几十年后就能出现一个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他们生产的东西,还可以用在其他项目上。比如说,抽水机也要用到轴承,是不是可以直接采购,避免重复建设。
经济不是孤立的,需要相互联系,其精髓在于流通,如果自给自足,那是小农经济,根本不可能做大做强。
继续阅读
分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标准化建设。
试想一下,如果你生产的轴承和我生产的大杠、轮胎不能契合,三轮车还怎么造?
华国的工业一片空白,这个时候搞标准化建设,成本极低。
在后世,当华国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时,国家工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那时进行标准化,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阵痛。
胡振华想了想,觉得不能由着老百姓随便选择项目,他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搞车辆的,交给一个县,搞纺织的,交给另一个县,搞拖拉机的,又一个县。
如此,才能发挥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至于像熬糖这样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则不需要加以限制。
安排完工作后,胡振华又请乡亲们去吃面,才吃到一半,卡特匆匆而来,拽着胡振华就往外走。
老胡一边将面条吸溜进嘴里,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
“卡特,饭钱还没付呢,我的朋友会以为我要逃单!”
卡特没工夫跟他掰扯,随手掏出几张米元,放在桌子上,
“胡,我来请客行了吧!”
蚊子再小也是肉,老胡占了个不大不小的便宜,这才开开心心离开了餐馆。
卡特将胡振华拉到一棵大树下,急切说道,
“刚刚,库克告诉我,红色方面来人了,希望能够贷款3000万米元!”
库克,是崇明发展银行的一个业务经理。
胡振华闻言一愣。
他和江振说的是1000万,结果这家伙转头就给翻了三倍。
不开窍则已,一开窍惊人那!
还有,这么大的事情,他都不需要请示一下吗?
才过去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派人来了?
卡特见胡振华在发呆,碰了他一下,提醒道,
“胡,这不正是咱们希望的吗?你是高兴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