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顺水推舟(4/5)
)
赵国太后能够主动问候齐国的收成、人民、国君,齐国来使本该高兴,但是赵太后却有意将三者的先后次序打乱了,还把高高在上的国君放到了最后的位置。齐国使者不禁认为,赵太后莫非是瞧不起齐国,故意贬低齐国的人民。于是,齐国使者将面色一沉,向赵太后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赵太后摇了摇头说道:“你理解错了,请想想看,如果齐国没有收成,人民凭什么生活?如果齐国没有人民,国君拿什么依靠?(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耶?)”
赵太后说的虽然在理,但是在当时而言,这种言论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战国正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王权逐渐凌驾于一切权利之上的转型期。齐国自然也不例外,齐王的地位无论是出于维护中央集权的考虑,还是整个齐国的考虑,都是第一位的。
而赵太后之所以这么说,实际上表现了赵国和齐国在当时关系还比较密切,所以太后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地开玩笑。当时齐国经济实力东方第一,而赵国的军事实力也是东方第一,他们结盟无异于是强强联合,给秦国以威慑作用。赵国和齐国的良好关系,即使在赵太后去世后依然保持着,其中最典型的事情就是赵国从齐国请来了帮助齐国复国的第一大将田单。
赵太后去世时,燕国人趁机率领举国之兵攻击赵国边境城池。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新任赵王竟然不信任赵国的将领,认为他们一旦有了军权,就会背叛自己。因此赵孝成王放着廉颇等作战经验丰富、战略战术高明的将领不用,转而向齐国求援。当然,仅仅依靠赵王还不能够下定决心办理此事,此事还有一个始作俑者——平原君赵胜。为了维护他们叔侄二人的利益,赵王不惜割让济东三城、高唐、平陵等57座城池给齐国。
赵奢对此很是不满,是可忍孰不可忍。赵国雄兵百万,名将如云,竟然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燕国而向齐国求救。单单求救也就罢了,赵王竟然卖国求安。这不是饮鸩止渴的行为吗?
忍无可忍的赵奢言辞激烈地斥责起平原君:“赵国地大物博,区区一个燕国,你们也要依靠卖国来保全一时的平安,这样做,如何对得起赵国的历代先王,如何对得起赵国的百姓,如何对得起赵国忠心耿耿的文武百官?”
赵奢接着质问平原君:“如果赵国找不到合适的年轻将领,派遣老将也是义不容辞的。想当年,老臣曾在燕国抵罪,做了燕国的上谷守卫,燕国的通谷要塞、一草一木,老臣都了如指掌,何须劳烦田单出手?老臣且在此立下军令状,百日之内,天下诸侯还来不及反应,老臣就能率领我赵国的大好男儿,攻占燕国。”
平原君当初也是一时激愤,恐惧太后死后自己的权力会随之被削弱,甚至赵王的权力都会被架空。此时听赵奢这么质问,平原君顿时哑口无言,只好将责任都推到赵王身上,并向赵奢保证,他会把一切事实都反映给赵王,赵王也会认真地考虑他的意见,请他少安毋躁。
其实,平原君这一招叫做借力打力,他把赵奢满心的怨愤都转嫁给了赵王,自己不承担一点责任。这还不算,平原君又告诉赵奢,赵王坚持要用田单。
赵奢虽然是一员武将,但是对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也了解至深。虽然官场的水很深,但是赵奢却并不畏惧,因为他在战场上的战绩足以让他在政治上有底气。纵观整个战国历史,赵国与秦国开战上百次,赵国负多胜少。当时的赵国,只有赵奢曾在和秦军的交战中大获全胜,这样的作战经验让他足以名列赵国名将的前茅,即使号称打遍匈奴无敌手的燕国,也会退避三舍,让他三分。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平原君叹了口气,他之所以让田单前去打击燕国,除了约束赵奢、廉颇等人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