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91章 主父偃成“红人”

第91章 主父偃成“红人”(2/3)

目录

的主父偃对诸侯国彻底失望,索性来到长安天子脚下来碰碰运气。他找到了大将军卫青。或者是因为大家都是贫贱出身,又或者是看出了主父偃身上的才华,卫青屡屡向武帝推荐他。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武帝并没有召见主父偃的意思。

日子水一般地流走,跟日子一起流走的,是白花花的银子,如今的主父偃,已是囊中羞涩、一贫如洗。更让人生气的是,那些诸侯的宾客一个个眼高于顶,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主父偃决定最后一搏,于是向武帝上书。主父偃的奏书并没有什么新意,主要是劝武帝用兵要慎重,要爱惜民力,这是汉初知识分子的共识。不过主父偃学过纵横术,因此这封奏书写得文采斐然,论理精到,故而深得武帝的喜爱。所以奏书早上递了上去,傍晚时武帝就召见了他。

另有严安、徐乐两人同时上书,其所说与主父偃也是大同小异,武帝也召见了他们。武帝对三人说:“你们此前都在哪里呢?为何我们迟至今天才得以见面?”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拜主父偃三人为郎中。而三人中,又数主父偃最为活跃,他屡次入宫进见武帝,指点江山、纵论古今,其所指陈,无不切中要害,渐渐成了武帝倚助的智囊。武帝升任主父偃为谒者,不久又升他做了中大夫。一年之中,主父偃的官帽子换了四次,四次得到提升,一时成了武帝身边最为炙手可热的“红人”。

恰逢卫青、李息攻取“河南”,主父偃遂建议武帝仿秦将蒙恬旧法,在此建立朔方郡,如此进可攻、退可守,实是开疆拓土、万世不易的大业。武帝听得心脏怦怦直跳,但构建朔方郡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乃是个天文数字,所以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交给百官讨论。

百官都是持重的循吏,在他们看来,建城朔方耗费巨大而其效难测,故而纷纷表示反对。代表人物就是公孙弘。

公孙弘不甘平庸

说起来,公孙弘与主父偃还是老乡,他也是齐国人,只不过主父偃是临淄人,他是淄川人。

公孙弘,表字为季,看来应该是家里的老三。他年轻时曾做过老家薛县的狱吏,因为犯了罪过,所以被免职。公孙弘与主父偃一样,家境都非常贫困,又被免职,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去海边放猪。

海浪卷而又回,毫不知疲倦。“难道我这辈子就要这样过去吗?”公孙弘对着茫茫大海出了神。

到了四十岁,公孙弘仍然不肯认输,他从胡母子学《春秋公羊传》,这是他自文法而转向钻研儒家学说之始。除了勤恳好学,公孙弘对待自己的继母也非常孝顺恭谨。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刚刚登基,但已在心里盘算着他这一朝的人才计划,于是征召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这一年,已经六十岁的公孙弘,因为孝顺贤良而被征为博士。大概公孙弘也没想到,他的人生直到六十岁才刚刚开始吧。

武帝派公孙弘出使匈奴。回来的公孙弘向武帝汇报出使的所见所闻,谁知武帝并不满意,还大发脾气,认为公孙弘无能。于是因旅途劳顿而生病的公孙弘带着一幅病体和满腹的委屈免职回家了。

公孙弘所说到底哪里让武帝这般生气呢?难道是他在匈奴表现得过于“温良恭俭让”,太软了吗?不得而知。

十年后,也就是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再次发令招贤,而淄川国的官长再次将目光瞄到了公孙弘身上。

公孙弘推谢说:“我曾西入长安侍奉皇上,因为才能不够而被罢免。请你们再换个人吧。”官长不听,坚持推举公孙弘。公孙弘不得已只得来到太常寺。太常让应征而来的儒生各自书写对策。上交上来的对策共有一百多份,公孙弘的对策被列为最下一等。太常将对策送交武帝阅览,武帝却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盗墓:从平静到疯癫 消失的天堂?游戏开始! 四合院:赚到的美好人生 灵素契约 非吾所愿非汝所想 重生当咸鱼君去了 八零军嫂茶又媚,京圈大佬受不了 网游:开局表白未成年贵族千金 全民航海:我死灵法师一人成船 我家通古代:家里来了三个小奶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