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新世界计划(1/3)
红壤资源的取得,为人类大规模地改造大洋洲西部地区的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和维多利亚沙漠的土壤结构,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为此,人类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沙漠改造计划,这一计划被称之为“新世界”计划。
根据三处沙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也基于地球不同的气候带,“新世界”计划将改造出农田区、森林区、草原区、湿地区和山地区等6类相对应的气候及地形特征。
6类区域分别承担着人类对粮食作物、森林资源的需求以及对大气候的调节和水源涵养等方面的作用。
“新世界”计划由联合国环境署与联合国科学与技术署共同负责,总负责人为科学与技术署总干事刘翰洋。
尽管人类仅仅分得了戴森球所产能源的5%,但依托于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量能源供给,5%的能源配额,足以负荷起如此大规模的沙漠改造工程。
虽然6类区域的地形特征和所承担的作用不尽相当,但均需要将沙漠的流沙和砾石替换成可供植物生长的红壤。
这一工程量相当的庞大,其范围几乎囊括了分配给人类所有的沙漠地区,面积近乎230万平方公里。
三处沙漠地带成了一片巨大的工地,数以万计的各类工程机械和数十万人参与了这场规模浩大的流沙替换成红壤的工程。
根据环境署和科学与技术署的要求,从沙漠地表到其地下约1米的流沙和砾石必须全部被清除掉,然后再铺上厚约50厘米的红壤。
整个改造计划最大的难点就是在于这1米左右的流沙及砾石的挖掘工作,相当于将23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整个翻一遍。
它将占到整个工程量的65%,耗费整个工期的80%。
为了尽快地完成挖掘工作,由刘翰洋牵头组织了一批以工程机械、机电、材料及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等众多科技人才为骨干力量的科研公关小组。
科研公关小组的目标就是研制一种集测量、挖掘、转运流沙和砾石的大型自主式工程机器人。
在逆向研究了暗河公司的飞行战斗机甲后,经过近3个月的奋战,刘翰洋团队终于研制出一种具备上述功能的大型自主式工程机器人并很快投入了批量的生产。
大型自主式工程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它们不需要加注任何燃料,仅需提供丰沛的电能驱驶,就可以夜以继日地完成流沙和砾石的测量、挖掘和转运工作。
原本需9个月的工期被压缩至3个月。
1个月后,施工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带被硬生生地采掘出一个深约1米的巨型嵌入式地坑,所挖掘的流沙和砾石堆积成了数千座巨大的山体。
山体的高度超过了800米,有的甚至突破了千米。
根据整个改造计划,除了保留部分山体使其形成一条条延绵的、不同海拔高度的山脉外,这些巨量的流沙和砾石所堆积起来的山体被转运到了大洋洲的南北海岸。
整个转运工作耗费了整整近2成的工期。
它们被成规模、成批地倾倒进了碧波万顷的大海,所倾倒的数量大得惊人,直接将大洋洲南北近2000公里的海岸线向大海推进了5公里!
在转运这些巨量的流沙和砾石的同时,在被挖掘过的近3百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上开始了铺陈红壤的工程。
该工程进展相对较快,也易于
(本章未完,请翻页)
实施,刘翰洋团队为此而研制的播撒式自主机器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均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展开了施工作业。
数以千计的播撒式自主机器人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开始施工,它们就像播撒种子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