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钱法混乱国用难(1/2)
过完了万寿节,朝廷也就进入正常,随着秋粮的收获,大明税收中最大的一笔,也是主要的田赋,秋税开始征收。
同时在朱载坖的多次上疏请求哭穷的情况下,嘉靖终于答应给朱载坖支付一部分岁禄,这一部分是多少呢?嘉靖有上谕:令以三千石折三成以钱支给。
朱载坖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一般不是折银就是折钞,怎么折钱支给了。
朱载坖于是将此事告知李春芳等讲官,李春芳笑着问道:“折钱岂不是好事,难不成殿下想要折钞?”
朱载坖赶紧把头摇的跟电风扇一样,大明宝钞,狗都不用啊!早在正统年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每钞一贯,折铜钱二文。宝钞已经跟废纸一样了,国家开支不是白银就是粮食布匹丝绸等物。
给他折钞,还不如不给呢。但是据朱载坖所知,大明铸钱不多,和两宋完全无法相比,可以这么说,大明民间的钱荒,比之两宋更加严重。
大明的铸钱,是个很奇怪的奇怪的事情,太祖即位铸洪武通宝钱,后为推行大明宝钞,而于洪武八年三月辛巳罢宝源局铸钱。由此直到洪武末期,宝源局不再铸钱,只是各布政司继续鼓铸,只是时铸时罢。
洪武二十六年,禁止铜钱的流通,多半洪武在位时期不再铸钱。洪武年间,大明铸钱多少呢?按照户部的记载,洪武 时天下共开钱炉三百二十五座,岁铸钱一万八千九百四十一万四千八百文,也就是说,洪武年间,大明每年铸钱一百八十万贯。
这个数字多吗?北宋铸钱的巅峰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岁铸钱五百余万贯,正常也在两百到三百万贯之间,大明的这点铸钱量,根本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何况还是时铸时罢。
洪武二十六年停铸铜钱后,直到永乐六年才开始重新铸钱,直到宣德十年再次停铸,每岁铸钱已经不及洪武年间。宣德十年停止铸钱,正统初年到弘治十五年一度中止铸钱达六七十年之久。孝宗虽然恢复了铜钱铸造,但是每岁铸钱很少,根本不值一提。
到了本朝,又重新开始大规模铸钱,嘉靖六年奏准铸造嘉靖通宝钱18,830,400文,南京宝源局铸造22,660,800文,一共南北两京铸造四十万贯钱,不但比北宋少,就是比之国初,也是大大不如。
而且这些铸造的铜钱并不流通,嘉靖有上谕:令工部查照永乐、宣 德年间事例于直隶并河南、闽广铸造嘉靖通宝解京,贮内府司钥库。这些铜钱被储藏在内库,这次拨给朱载坖的,应该也就是这批铜钱。
后来连每年四十万贯都无法铸造,因为铸造铜钱,得不偿失,准工部尚书奏请,暂行停止铸钱。到现在大明也都没有全面恢复铸钱。
朱载坖问道:“李学士,孤听说北宋铸钱,还颇有钱息,朝廷每岁可以从中获利,为何本朝铸钱,还要蚀本?”
李春芳无奈的说道:“然铸之大患在无铜。”没有铸钱所需要的材料,是大明不愿铸钱的根本原因。
大明铸钱缺铜是普遍存在的。产铜的地域有限,而且时铸时罢,铜矿的利用不足。
铜矿不但产地有限,而且大明绝大多数皇帝深受儒家重农思想的影响,将征收赋税作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对开矿认识不足。加之明初推行宝钞,重点亦不在铜钱,所以当有官员或百姓请 求开矿采铜时,皇帝多以国家利不在此,而反对开矿逐利。只有在正统中后期,宝钞不行,国家决心重整钱法时,才又重视开矿,但也是时开时罢。没有足够的铜用来铸钱是一直困扰着大明朝廷的问题,而这也是大明铜钱铸造数量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直到本朝,才真的将铸钱当做一件大事来做,原因也很简单,宝钞已经彻底被废弃,无法使用。由于宝钞已基本退出流通领域,宝钞只具有象征意义,征收时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