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八章 修鞋匠(3/4)
后装竣发电。
至此,金陵电灯官厂的建设工程全部告竣。
当时,该厂有两条供电线路:
一条从西华门经新街口、中正街(今白下路)口到朝天宫;
一条从西华门经大行宫到夫子庙。
两条线路均以2.3千伏输出电压,直接向城中、城南区域供电。当时电灯用户约数百户,电灯近万盏。
但是,随着南京下关码头船运和商业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
南京电灯厂(前清金陵电灯官厂)因设在西华门,加之功率有限,且时因燃料中断,原有电灯厂已不能满足用电需求。
于是,有了在下关开设分厂的筹划。
1920年随着装配一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下关电厂的投入使用,南京城北用电问题解决。
但是随着南京成为民国首都之后,大量的政府机构成立,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给南京的电力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尽管仅是西华门的本厂每晚就发电4000余度,耗煤29吨之多,但电力供应依然不足。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决定对“下关发电分厂”进行扩建。
可即便如此,城市还是会时不时地停电。
十年前,南京的新式大楼拔地而起。
尤其是城市中央中山大道两边的政府大楼,往往采用传统建筑外观搭配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建设方法,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形成了一片现代化建筑区。
在这条主干道的西北侧,还有包括山西路、颐和路在内的公馆区、剧院区,采用的是全西方风味的建筑。
但这就是南京的达官贵人和外国访客能走到的最边缘了。
从这个区域再往北去,是一望无际的连片贫民区。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经费有限,军费仍然是花钱的主力。
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现国府气魄,老头子还要求把钱用在政府大楼这个“刀刃”上,市政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以至于这些贫民区,鱼龙混杂,破败不堪,只有那些最有好奇心的上流人士才敢像看珍稀动物一样地去那里一探究竟……
而鲍学海居住的地方正是在这样的一片区域,这样的区域用电自然不会被优先保障,停电是常有的事。
让鲍学海更加恼火的是,今天既不是按照常例时间的停电,也没有提前通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藏在家中的发报机原本是电池的,但因为夏天的南京十分闷热潮湿,电池出现了故障,这种情况他是不敢拿出去修理的。
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发报机完全就是一堆废铁。
于是鲍学海只能通过另外的方式去将示警信息传递出去。
这还是鲍学海头一次启用这样的联络方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负责接收情报的另一方是谁,鲍学海也不清楚,他们只是在固定地点,固定的时间接头,这当然也是因为保密的要求,防止有一方出了问题,另一方还有脱身的可能。
根据他的估计,从自己发出紧急联络信号,到接头成功,起码需要两到三个小时,这还是最快的估计。
他们接头的地点,鲍学海也很熟悉,距离自己的住所不远,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手艺人。
大到水缸、水桶、棕棚床,小到锅、碗、盆、盘子、雨伞、钢笔等,都有人修。
鲍学海虽然不知道同伴的具体位置,但是既然是紧急联络渠道,同伴应该不会走很远的距离和他接头,所以鲍学海一直在心中判断同伴的落脚点也应该在城北这一带。
而且,根据他的估计,自己这名同伴很有可能也是一名同行。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