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苏轼(2/2)
赵光义脸上带着冷色和阴翳。
他是很不满的,凭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名留千古而他这个做皇帝的却不行,提也没有提到过一句,这后世子孙当真是可恶至极。
这一刻,赵光义对那天上的天幕不再是期待,而是有一种恨不得将天幕拉下来的冲动。
没有咏赞他这个皇帝的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天上的天幕并没有被赵光义的这个想法所影响,依旧在播放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宰相苏魏道的后人。
父亲苏洵虽有大才,但年轻时候游山玩水,直到27岁时才开始把自己关在家里发奋读书。
苏轼便和弟弟苏辙一起跟随父亲在家中学习。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出西蜀,进京参加礼部考试,未曾想苏轼一鸣惊人。
他的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文字简练而通俗易懂,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让当时正锐意革新文风的主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已。
本想把他列为第一名,但却误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欧阳修便将此文评为第二。
而弟弟苏辙也名登五甲。】
宋仁宗看到这里默默的点了点头,这个事情在当时出来的时候他也有些印象,一门三父子,同时中了两个,在当时那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
就连在宫中的宋仁宗略有耳闻。
如今经过天幕这么一提醒他也想了起来。
不过热度总是会有消散下去的一天,当时也就震惊了那么一阵过后宋仁宗自己也就忘记了。
“莫不是这家人真有大才,或者说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教育方法?”
宋仁宗喃喃自语,越想越觉得有这个可能。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教育办法的话为什么会两个人都有如此的大才,不止如此,好像他们的父亲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只可惜当时没有和他们一起中榜,倒是说来有些可惜,如果苏家三父子一起都中榜的话那将又是一件美谈!
……
“终究是时过境迁了!”
苏轼苦笑不已。
直播,给古人看中华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