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杜甫七(1/2)
“更大的灾难……”
不用说是什么李世民也能猜得到,肯定就是李隆基这个蠢货惹的,如果李世民没有猜错的话应该是前面说过的安史之乱。
可就是因为清楚的知道李世民才愤怒又无力。
他的大唐啊,他们经过这么多年来才好不容易繁衍生息的大唐就因为一个蠢货走到那种地步,几近灭亡,李世民苦笑不已。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谁说不是呢……”
“是呀,这句话简直就是我们这些百姓们最真实的写照!”
两个人都是经历过这种情况的人,对于这句话的感触是最深的。
当年发生饥荒的时候那种场景何尝就不是这样的形容,简直再没有比这句话更加的体贴的。
那些达官贵人之间山珍海味不断,可在这欢快的场景下却是一层一层的白骨。
所以说人和人之间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的地方,那恐怕也就只是他们同样都是人。
可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是最大的不同,因为他们是人却活的连畜生都不如。
说实话,天幕中讲到的这个杜甫只是死了一个孩子就这么悲痛,可他们呢,他们死的又何止只是一个孩子。
那是好几个,那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那是生下来只看天命。
像他们这种人的孩子并不是那么金贵的,活下来的都是能“活”的。
所以说他们看到后世那些胖嘟嘟穿的干干净净的孩子才会那么羡慕。
因为那些孩子不用承受这样的优胜劣汰,他们可以吃饱饭,穿干净的衣服,可以上学,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自己这样的时代,能活着便就是好的。
其实看到这里众人也只是感叹,悲伤并没有多少,因为这样的痛苦几乎是人人都经历过的。
哪怕是在皇家的那些皇帝们也只是摇头不语,宫里面的孩子或许没有像饿死这样的人,但是死的只会更多。
试问哪一个皇帝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痛苦……
只是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倒是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撼。
这也反映了当时那场安史之乱的恐怖和那些达官贵人阶级之间的严厉和残酷。
那些高门之间杯踌交错,可路边却是皑皑的白骨,那些白骨是怎么来的?
……
【同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它也撕开了整个大唐虚假的繁荣。
按照《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这八年间唐朝的人口从5000多万降到了1700多万。】
“孽障,这个孽障,朕要杀了他……”
再次听到这个数字李世民还是无法释怀。
人口从5000万降到1700万是怎样的惨烈。
整个大唐半数的人口都在这场安史之乱中丧生,就是当年隋末时期各方起义那样的战乱也没有如此的惨烈,李隆基这个孽障是怎么敢的……
下面的魏征听到这个数字也是满脸苍白,这可是他们大唐的人口,是他们大唐的国基,李隆基这人不配为帝,更不配为陛下的子孙。
……
“唉,盛极必衰,也不知道如果那时的皇帝不是李隆基的话大唐会不会有如此惨烈的结果?”
不过也不一定,赵匡胤暗自沉思,大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早就埋下的隐患。
各方节度使宛如当地的土皇帝,他们负责着他们地盘的军事和各种的管辖,这样大的权利和分封的诸王有何区别。
试问有这么大的权利又有几个人能把持住不心动。
所以说安史之乱是一场必然的结果,可能换一个皇帝也会有如此的结果,就算没有安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