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这就是印度 > 第134章 印度宗教之四锡克教

第134章 印度宗教之四锡克教(1/4)

目录

锡克教是 15 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于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亚的巴基斯坦、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

“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他们尊崇十位上师并以上师们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为经典,《阿底格兰特》象征第十一位上师。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 锡克教神寺每天给穷人提供免费餐饮,圣城是阿姆利则,朝圣地是被称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则金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宗教符号的圆圈代表没有始终的唯一真神,左右两边的弯刀象征扞卫真理与正义,中间的双刃刀代表做饭的刀具。

一、锡克教的发展简史

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

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原意为门徒。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视祖师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上师,尊称为“古鲁”,意为“上师”或“师尊”。从第一代上师那诺(1469~1539)算起,到戈宾德·辛哈(Gobind Singh,1666~1708)为止,先后共有十位上师。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被暗杀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上师。戈宾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按照教条,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上师和锡克教的着名经典《阿底格兰特》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

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

锡克人约计1630万(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其余散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买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锡克人,虽人数不多,仅占全国人口的2%,但全国二分之一强的粮食由他们提供,该地有“印度粮仓”之称。

该教的创始者那纳克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

二、锡克教的产生的主要背景原因

锡克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引起了教徒的不满,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强迫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和复杂化。面对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种姓问题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张,遂出现改革热潮,开展了“虔诚运动”。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很广。

那纳克上师所处的时代,正值洛提王朝统治时期(1451~1526),当时印度教种姓歧视非常严重,引起低级种姓的强烈不满,洛提王国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道莱特汉·洛提的儿子提拉华尔·汗怀有篡夺王位的野心,竟然给巴卑尔写信,鼓励他进攻印度。巴卑尔本来对印度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后,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进发,在帕尼帕特地区(现属哈里亚纳邦)同当时的国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战,结果易卜拉欣·洛提战败身亡。

上师那纳克对提拉华尔·汗的行径非常气愤,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会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恶毒女配重生,平等创飞所有人 沙雕系统疯狂内卷,灵宝满出来了 魔法书之古宅传说 穿梭两个时代:从1979年开始 镜花水月:雾里看花 高武:从辍学生肝成护国战神! 白二少的专属恋人之夫人轻点罚 1644英雄志 综武:长相超凶的我,拜师岳不群 黄泉快递:亲,记得五星好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