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这就是印度 > 第146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七V·S·奈保尔

第146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七V·S·奈保尔(4/4)

目录

人类本性的怀疑。他对第三世界国家和民众(如对印度、非洲和亚洲穆斯林)的不客气的描写引起过争议;他对英国等新、老帝国主义国家的批判也曾遭到反驳。被人说他是在后殖民世界里流浪里的知识分子。奈保尔在各种自传体游记中,所展现的自由自在的心态和随意伸展的触角,让在地的寻常故事具有了传奇的色彩。

五、作品主要风格

奈保尔的文字简洁节制,清爽利落,直来直去,有时显得冷漠。他的简洁里包含所有的复杂性,直来直去之中似乎很伤人感情。但是西方多年以来文章都以委婉曲折为主,读者已厌倦这种烦琐的品味,因此奈保尔的硬朗直接的文字便很令人着迷。奈保尔的语言因着各种躲藏,永远无法抵达的真理,罩上了谜语的雾,也就远离了语言的郊区,是一种含糊、复杂如城墙叠嶂一样的语言。这当然与作家无穷无尽的探索式写作,以及与之匹配的内心倾诉寻找有关。这就是卡尔维诺所说的文学是福地,语言在其中变成了它真正应该具有的样子。

奈保尔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后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宗主国对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控制和破坏,以及异质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这一文学风格和主题的确立来源于作者青年时代在牛津大学的求学经历。在牛津期间,奈保尔初次体尝了移民生活的贫困、孤独,深感自己如迷途的羔羊在异国他乡漂泊,心中苦涩难言。形成其文学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奈保尔长期在外旅游。旅游期间,他写下了《中间通道》《在信徒中间》等多部作品。长期的旅行生活使他更深刻地观察了社会,也形成了他鲜明的文化旅行家的写作风格,更铸就了他原本就无根的,无文化归属的个人特质,使其成为“无国界”作家的代表人物。

奈保尔有很多可供谈论的方式,他的殖民地背景、他的西方主义眼光、他的第三世界书写、他对种族主义和历史的探究,还有他的语言、故事、写作方式。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出生之地到谋生之地,奈保尔的精神世界正是人们所经历、感受中漂泊的世界。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他在浸润了浆汁似的生活世界描绘中,包裹了一片片沧桑生命的辉光,他用现实主义的笔法记录着自己接触到的人,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他们隐秘的情感、躲藏的自我,以及奈保尔置身自己所观察世界的种种自反式体悟。这一点跟众多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作家不同,他不是那种像刀片一样插入现实的作家,而是包裹和浸润人们的作家。

这就是印度三月天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恶毒女配重生,平等创飞所有人 沙雕系统疯狂内卷,灵宝满出来了 魔法书之古宅传说 穿梭两个时代:从1979年开始 镜花水月:雾里看花 高武:从辍学生肝成护国战神! 白二少的专属恋人之夫人轻点罚 1644英雄志 综武:长相超凶的我,拜师岳不群 黄泉快递:亲,记得五星好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