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大清的朝令夕改(1/2)
听着多尔衮的怒斥,大臣们全都不敢说话。就是此时有建议的人也都不敢站出来表现。因为没有人的意见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番怒斥之后,看着一个个不敢言语的大臣,多尔衮下令砍了几个他眼中的酒囊饭袋后,也只能自己把火气暂时平息下来。
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先救援被围困的十数万军队,同时也要想办法对付这突然出现的六十五万敌人。
但显然,这两个当务之急都很难解决。
想救援被围困的十几万军队,最少也要三十万的军队去救援。
三十万军队大清虽然还能从各地抽调出来,但这只是救援的最低标准,也是大清现在能挤出来的最大限度,而三十万军队去了,也很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若是救援出徐州的军队,还能兵合一处,四十五万对六十五万,勉强与敌人的六十五万军队僵持住。可要是救援不到,或是徐州提前失守。那么很可能这些前去救援的军队也会被敌人消灭掉。
可要是不救,不仅要损失十几万军队,全国军心和士气也会大受打击,敌人继续进攻,可就更难对付了。
第二个当务之急更难实现。
如果能够成功救援徐州的十几万军队,那么从各地再冒险抽个十几二十万的兵力还能与敌人一战。
可如果失败,并且去救援的三十万大军也损失掉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大清必须顾此失彼的去抽调各地的军队与敌人抗衡。届时吴三桂等不安定因素恐怕会趁此机会落井下石,很多积怨巨大的地方也会脱离控制,还有南明,也必然会趁机反攻。
这一刻,多尔衮甚至已经后悔下达剃发令了,敌人抓住了这个百姓对大清积怨最大的时机发难,无疑是把刚刚建立的大清推到了独木桥上,踏错一步可能就是万丈深渊。
看着战战兢兢,唯唯诺诺的众多大臣没有一人开口的,多尔滚也只能自己开口问道:“众爱卿可有救援之法和破敌之法?”
“·····”
闻言,众大臣们都选择了低头看着脚面。
现在的局面,他们虽然有些建议,但都是些冒险的办法。此时若说出来,出现坏的情况,他们也逃不了被问责。
看着这些大臣们的样子,多尔衮也是无奈,只能再度发了一下火,然后开始点名询问。
直到这时,见多尔衮有要再砍人的架势后,被点名的大臣才硬着头皮说出了他们的建议。
被点名的范文程硬着头皮说道:“摄政王,微臣觉得,可先抽调吴三桂的部分兵力前去牵扯敌人的主力,同时抽调各地军队去救援。”
这个办法很冒险,如果吴三桂与敌人合谋的话,绝对是背后的致命一刀。可如果吴三桂没有与敌人合谋,那么就是一箭多雕,既可以让吴三桂去牵制敌人,又能消耗吴三桂的力量,还能救援被围困的军队,也能少了一个大清的后顾之优。
闻言,多尔衮沉默了。他现在敢冒这个险吗!吴三桂虽然反叛了大明,投靠了大清,但并不忠诚,大清不放心吴三桂,吴三桂也知道大清不放心自己。
更何况现在敌人的势也很大,而大清又被推到了独木桥上,吴三桂不可能看不出大清的用意。
犹豫了一番,多尔衮问道:“你有何办法说服吴三桂?”
闻言,范文程思考了一番,也是为难起来。
若大清没有执行剃发令,百姓积怨不大,大清依旧势大,能从各地调集大军,他也能借势说服吴三桂出兵,不怕吴三桂反叛大清。
可现在,百姓积怨巨大,吴三桂的军中同样积怨很大,各地都可能在此关头起势,大清难以抽兵,已经是被推到了独木桥上,有着被倾覆的危险。
所以对吴三桂来说,坐地起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