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大济朝官衔制度(一)(2/4)
军队,负责王宫宿卫和维持王国治安。
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官吏,兼掌组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驿、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
东汉时,裁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
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地方官权力膨胀。(注,文中符骁的外祖父齐长铮,便为茁州刺史。)
黄巾起义后,战争频仍,刺史、郡守不仅有领兵权,还有征兵、募兵权,从而埋下了分裂割据的种子。
兵役制度:两汉兵役制度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
汉初,承秦制,实行征兵制。
文帝时,正常征发不能适应戍边需要晁错建议募民实边,使边郡常驻之民与常驻之兵合而为一。
武帝时,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批小农破产流亡,豪宫之家多有免除兵役的特权,又战事频繁,兵员需要量大,过去行之有效的征兵制度不能正常进行,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兼行募兵制。
此外,如谪兵、奴兵、少数民族兵也被广泛使用。东汉,刘秀改革军制,取消郡县正卒轮流上制度,兵员以招募为主。
汉初,民17岁博籍登记,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为“正”。
“正”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
一年在本郡为材官或骑士、楼船了;
一年赴京师当卫士,或到边郡充戍卒一说在本郡为材官、骑士、楼船,是正卒;卫士、戊卒为同样性质的服役,均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后者系摇役。
“正”不服役时,为预备役兵员,遇有战事,须随时应征,到60或56岁止。应役年限内的免役,分为复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两种。
凡有一定军功、资历、爵位者,饲养、捐献军马或粮食、钱币达到一定数量者,朝廷礼遇的功臣子孙、学者、高龄者,男子身高不足规定尺寸6.2尺以亡者,均可免役。
武帝开始,兼行募兵制。
初募熟悉胡、越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人当兵,不再按期更代。
其后,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备征伐。
用募对象多数是农民、流民,少量是犯罪而持许免罪弛刑的官吏或百姓,以及被放免的奴隶。
又有选募,即择取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勇敢士”从军。
有时征募不足,则发刑徒为兵谪兵,并实行“七科谪“,即谪发有罪之吏、无籍之人、赘婿、商人含曾作过商人或父母、祖父母作过商人者为兵。西汉末年,为防匈奴,还曾招募奴隶为兵。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
募兵制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
一批农民长期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鲁王治下的库州原先就是这个情况)
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重,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方便。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
募兵制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重,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方便。
军训制度:西汉强调“非教士不得从征”《汉书武五子传》,不仅注重平时因地制宜、因兵种而异的训练,还坚持定期校阅、考核,次行都试大检阅制度。
即每年秋季,在京师,举行隆重祭祀仪式,武官和士兵一起演练阵法。在郡国,太守、都尉及县令、县尉组织材官、骑士、楼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