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古文解析: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4/6)
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其气热,其治甘咸,其榖黅秬。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写之,久新同法。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柰何。歧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藏,虚则补之,药以袪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柰何。歧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帝曰:善。
二、《五常政大论:养生方法与自然规律的交融》
《素问·五常政大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它以哲学思维深入探讨了健康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并加入了对养生方法的具体描述。在这篇文章中,岐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阐述了人体健康与天地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揭示了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
首先,文章强调了天地自然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岐伯指出,天地之气的运动和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和物候现象,而人体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例如,东南方阳气旺盛,气候温热,人体易受热邪侵袭;西北方阴气旺盛,气候寒冷,人体易受寒邪侵袭。这种观点体现了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其次,文章提出了“平气”的概念,即天地自然的正常状态。岐伯认为,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只有在平气的环境中,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他还指出,平气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天地之气的协调、阴阳的平衡等。这一观点体现了哲学中的“平衡”思想,即事物的发展需要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人体健康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岐伯认为,五行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也与五行的生克制化密切相关。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这一观点体现了哲学中的“五行”思想,即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最后,文章提出了养生防病的基本原则。岐伯认为,养生防病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他还指出,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节都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养生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有节: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