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军制改革计划(1/3)
品秩汉朝就有,但汉朝的官员制度就非常模糊,正经在册的非常少,很多官职都是属于官员私人的幕僚,授予谁完全凭借官员的心情。这就导致了汉朝的品秩很模糊,一品的三公手底下可能有几十个没品的吏员,九品的县吏有的工作极为重要,有的每天打卡上下班就行。
荀彧借鉴了原本的制度和王弋的构思,将未来可能需要的官员分成了九品二十五级。
每三品为一个梯队,四品开始有正从,七品开始分上下,八九品更是分了上中下。
荀彧的做法相当大胆,一品到三品全都是虚职,属于荣誉品级,是地位的象征。
四品到六品是朝中主要的朝臣和刺史、太守一类的封疆大吏。
七品属于一般的朝臣以及县令、县长,八九品则是大汉庞大的吏员群体。
荀彧坚信王弋能够获得胜利,所以他给王弋预留了很大的封赏空间,算是变相解决了功臣权力过大或者功劳过多导致王弋不得不拿起屠刀的窘境。
王弋理解荀彧的想法,不过他更愿意拿起刀子。荀彧说到底和王弋所在的层面不一样,他需要为同僚考虑退路,王弋却需要考虑重臣的影响力。
这是统治者们绕不开的话题,如何处理辛辛苦苦一路陪着他打拼的小伙伴儿是所有君主的终极选择。
最终王弋接受了这份品秩却没有全部同意,他要仔细权衡好其中的利弊。而且这东西也不是现在就用的,王弋现在用它只是当个参照表而已。
王弋真正需要的是军制,这次和上一次的兖州之战可不一样,上一次没有一个人按照预定的作战命令打仗,王弋拎回来一个个骂上一顿也没什么。这回可都是按照他的想法在打,而且张辽已经打赢了,是该论功行赏了吧?
特别是底层士卒,上次主将挨收拾了,王弋能用一些钱财打发他们,这次就得升职了。
和荀彧商量了一下,王弋派人传令,召开廷议,商议军制的问题。荀彧 已经和留守在邺城的人通过气了,王弋也跟荀攸等人讨论过这件事,这次廷议主要是让双方交换一下意见,尽量达成共识。
想要达成共识却非常不容易,经历了整整大半天的争吵,王弋管了一顿午饭和晚饭后,在刘晔四处约架的恐吓声中,军制的方案才算完成。
双方主要的争吵点在于补给和兵器制造,说白了也就是人才和权力的争夺。倒霉了半辈子的蒋义渠忽然就成了香饽饽,田丰对他寸步不让,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醉心于打铁的浦沅也成了争夺的目标,田丰想要,五军军务府也想要。
这些人都是粘上毛比猴儿还精的家伙,很清楚未来会有工部这么一个部门,浦沅和马钧绝对是高官。马钧由于涉及到了大量的机密,这些人没敢开口,但是整天打铁的浦沅就被盯上了。未来不论工部是从哪个衙门分出去的,浦沅都会承一份情。政治斗争就是如此,总发生在润物细无声处,不能看到着火了再去找水。
不过王弋可以忍受他们争夺蒋义渠,却不能纵容争夺浦沅,浦沅现在主持的材料研究非常重要,他还不准备让浦沅这么早走到前台接触政治。
最终王弋用家臣的名义平息了这场争论,并且定下了军制。从最小的军队建制开始,王弋取消了伍,以什为最低建制,每什两位什长,一正一副。这关系到军卒训练时使用的一些阵型,王弋也没辙。
屯也被王弋取缔,设立了百人队,队正的官职他使用了明代的百户,同样也是一正一副。
两个百人队为一曲,取消了曲长和军侯,设都尉、旗官、军正。
五曲为一校,设校尉、旗官、哨官、千户、军正。
两校为一营,设参将、游击将军、旗官、哨官、军正,以及主管后勤和医疗的正副司马。
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