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刘复下山之翻脸(7/12)
妇孺们果然第一时间让人前来查探是怎么回事了。
发现只是“意外走水”之后,立刻就开始将刚刚燃烧起来的火势扑灭了,然后便继续往回走去。
那两个一直冷眼旁观的探子,一直等着他们将刚刚弄出来的火势扑灭,然后悄悄的跟在他们的身后,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
和关押张苞的张苞是在截然相反的另一个偏僻之处,两面都是山岭余脉,后面就是围栏,再之后就是苍茫大山,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之后,他们就能够直接开始从后面逃入大山之中。
这是他们这么多年学会的技巧,算得上是相当不容易的了,一旦遇到危险第一时间将自己部落的“希望”就保住,这就是他们这种生活在大山之中的蛮夷部落的智慧了。
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地之后,两个人直接对视一眼,然后露出了一个狞笑,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负责点火的那位直接嘿笑了一声,然后就拿出身上的攀附工具,从旁边的山脉上穿了过去。
这两边的山脉的确是颇为险峻,若是有士卒想要从两边埋伏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过同样的,一个究竟训练的士卒想要攀附上去,对面也是十分难以发现的。
虽然汉人的体魄和蛮夷之人或许有些差距,那攀山越岭的本事更是从骨子里差了出来,但是前提是这个探子不是究竟训练的。
那探子一路借助着专业的工具,攀山越岭十分的容易也十分的快速,很快就钻进了山中,并且朝着这个藏着部落里面老弱妇孺地方跑去,要在最快速度之下,截住他们的后路。
当过了一炷香的时间之后,突然再次生出了一抹火光,这次的火光不但,但是伴随着火光的还有一阵阵的浓烟!
一直咋原地等候的探子看到浓烟升起之后直接露出了一个笑容,这狼烟还是相当好用的。
一个人想要放出多么大的火势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不需要放多大的火势,只需要将随身带着的茅草球等物,很容易就能给一群人造成一种火势很大的架势,再加上就近放上点火的话,十个人里面九个人都会选择绕路而走。
(解释一个误区,狼烟不是用狼粪点燃的烟,那不是那么回事!
狼烟是中国古代边防兵发现敌情发信号时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但不是燃烧狼粪而发出的烟火。
另外,狼烟虽称之为“狼烟”,实际却不是以狼粪为原料,若以狼粪为燃料,很难随时随地的收集到大量的狼粪,并且狼粪燃烧时冒出的烟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这是需要很大的量的,所以说狼烟并不是全部用狼粪。
狼烟的原材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 做燃料。
另外狼烟为什么会叫做狼烟,这其实算是一个文人的误区了。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陆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北宋-钱易云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谓‘堠’曰‘狼烟’也。
至于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说过,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
不过到了武人这里就好多了,他们说的是很真实的事情,就是狼烟方面其实是分为南北的。
明朝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说“伏覩祖宗墩法举狼烟,南方狼粪旣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岂能目视!”
唐朝的李筌《太白阴经》也有记载,烽火台上须置“炮石垒,水停,水瓮,生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
《武经总要》载宋代制度亦于烽台上“安火筒,置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