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追击(二)(8/12)
们善于守御的特点。
这是官面上的,然后还有一些不能记载的,那就是无当飞军成立之时的政治色彩。
《华阳国志》里面记载,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这是两个记载在《华阳国志》里面的东西,其中之一便是无当飞军,为了让蛮夷更加的听话,所以用了南中八大家族的人,但是这一抽调,那就是全部了。
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也就是一口气儿将南中八大世家的中坚都给抽走了,这是从军入伍,让他们当部曲的话,总不能让他们家中的老辈儿们上吧。
若是胡乱应付的话,恐怕诸葛孔明也不答应。
最重要的是,还有后面那一句,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
这就是点名了,三个人,朱提孟琰,还有南中孟获就不说了,这两个能力如何不说,孟获的本事自然不用说了,在南中威望极高。
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这句话说明了,孟获的威望在南中深处到底如何,敢于说出“边民长不为恶矣”这种话,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而且《华阳国志》乃是正经史书,这“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就有意思了,若是七擒孟获是真的,那南中还真是让诸葛亮辛苦他了。
先不说朱提的孟琰和南中的孟获,第一位的建宁爨习,他是俊杰,绝对是俊杰!
若是没有意外的话,这次这个建宁爨习应该就是当初的益州郡的那个爨习,如果是他的话,那么这位爷,可是当初李恢的姑父,而他不仅仅是李恢的姑父。
李恢是建宁郡俞元县人,初出仕建宁郡为督邮。李恢的姑父爨习是建宁郡建伶县的县令,有违反法令的行为,李恢也受牵连而被免官。
但是当时的益州郡郡守董和考虑到爨习是当地的豪强大姓,于是没有答应免去李恢的官职。
据说,当初爨习时任建伶县的县令,因一事触犯了大汉帝国国家法律而被免除了职务。大汉法律有连坐的规定,由此他时任督邮的侄儿李恢,也由此牵连而被免除了职务。
苦闷的李恢心烦意燥,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得郁郁不乐在家。
大约在太守董和得知此事的前一个月,建伶县县令爨习由于史书无记录,不知是何原故,只知因违法乱纪而获罪,被郡府逮捕入狱。因爨习是李恢的姑父,年青李恢也因此牵连而被免去官职,在家附闲。关于这方面的史料记述,如今我们也无从了解了。
赋闲在家的李恢,难解心中的愤闷之情,但又迫不得已,只得与往常一样,在家平静地生活着。但是,外界多变的时局,并没有让年青李恢灰心丧气,他想到了自己的家族与这块富饶的土地,他想要为这片土地干一点事,那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
年青的李恢在时刻期待着,等待着。
太守董和,手持这一特殊案件,在处理建伶县令爨习的问题上,也十分慎重。
太守董和考虑得非常周全,因其县令爨习是地方大姓,为安定边疆,维持秩序,就将此案搁置了下来,不再上报朝廷。不久,太守董和十分看重年青李恢的才干。为更好地安抚南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