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汇总(2/2)
民事的长官最高程度推广了其种植,反正大部分粮食都已经被收割,天水的大户们也乐于把田地借出来(同样也有之前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收获的原因),由于事态紧急,杨仪简单粗暴地定为五五分账,并在几乎所有的能够借到的良田上都种上了荞麦,至于另一种冬小麦则被种在汉军自己掌握的田地上。
由于灌溉工程的推广,外加堆肥场已经开始出产土化肥,杨仪认为这些瘦田迟早也能跟良田产出持平——收割的荞麦产出由于田地情况不同,所以产出也不同,每亩产量约400-700斤不等(相当于现代的的100-180公斤,不过本来荞麦产量就不高),经过之前各种高产作物的洗礼,这个产量稍微让杨仪有点失望,但毕竟是预料之外的收成,要求自然也不能太高。
顺带一提堆肥场这玩意最早开始建造的时候杨仪认为只不过是一个粪坑集中堆放处,但很快,随着上一批新粮使用土化肥有了明显效果后,大量军营和农田产生的的厨余垃圾、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都被收集起来投入其中.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考虑到整个天水地区的耕田,这些产出甚是不太够用,以至于杨仪不得不要求汉军士兵和魏国民夫不得随地大小便,而是要尽量去公共厕所,一部分操练任务少的汉军士兵被要求一大早就出去拾粪(更重的体力活,比如耕田、做工和挖矿被交给了魏国民夫),不然根本追不上消耗——当然这件事儿太过粗俗,杨仪最后想了想还是没写在奏报里。
比如天水这边的水力工坊已经投入运用——水力锻锤这个概念在当初听姜维转述的时候非常高大上,以至于杨仪怀疑能不能建成,但是等实际建好后杨仪到现场一看,就觉得原理非常简单,只是以前工匠们没想出来——那是一个把水车转轮的转动通过一系列的齿轮传递到工坊,再用另一个齿轮带动装有锤头的杠杆上下运动的装置,借用这个水力锻锤,铁匠们可以节约打铁的力气,只要调整铁胚的位置方便成型,极大提高了工坊出品速度,当然为了成品效果,铁匠们还是愿意自己做最后的完善工作。
再比如煤矿和铜铁矿都投入了运转——根据先帝使者的教授,现在这些露天煤炭被挖出来后会根据需要分类,不少运来工坊的煤炭会被打碎然后跟泥土混合形成煤饼——在实践当中,工匠们发现这种燃烧方法果然比直接烧煤效果更好。而且燃烧后形成的煤灰和炉渣按照那本《天工开物》的介绍,可以用于修筑城墙和房屋的时候充当混合物,也可以敲成碎末后跟肥料混合用于肥田,甚至还可以充当最近投产的石灰窑的辅助材料,然后烧完石灰会有更多的炉渣,再拿去做别的——这就是良性循环啊!
沙雕网友援北伐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