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将去时(4/5)
还未曾看清这山谷全貌,此刻晴天日出,漫天清光,于雪色之间别添静谧。
刘和的卧室便安置在孙原三人的主卧竹楼之中,往右侧下去,乃是一条铺着细碎石板的长径。沿着长径走下去,蜿蜒间通向了竹楼背后的一座小楼,此楼却非竹制,而是宽厚的木板和石块交叠,他站在楼下望去,此楼三丈见方,高有二丈,四四方方,颇有农家气息。
“是子谦兄否?还请上楼。”
孙原的声音从楼上传来,刘和还来不及想“他如何知道”,便已经释然:那等玄妙的武学修为,听到一个人在楼下,想来也不算奇怪。
入了门,便是十余落的书架,木制书架大小均等,几乎一模一样的六层木架,堆着卷卷竹简,大部分用粗布裹着,大抵是起防尘的作用,一眼望去,少说也有千余卷。再走几步,便见朝阳一面有一张七八尺长的曲足几,两张凭几,堆着十余卷竹简,正中铺着一卷,三两盏烛台,依着刘和想法,怕不是昨夜孙原一夜未睡,竟在这里看了一夜的书。
刘和缓缓走进,两行隶书字映入眼帘: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封首二字,赫然是“六韬”。
身后传来孙原的声音:“看的是《六韬》,半懂不懂的,也就将就看了。”
刘和眼神有点飘忽,转头望着孙原,淡淡道:“原以为你会读经学,举个孝廉、明经什么的,想不到窝在这里读兵书。”
“什么都读一些。”孙原怀里抱着十几卷竹简,“《老子》《韩非子》《书经》《谷梁传》《太史公书》,便是经学,今古文两家的经学也都看一些。”
刘和的眼睛不由瞪大了一些。
自孝武皇帝时期独尊儒术,经学兴起,原本大汉初年经老辈儒生背默写出来的儒学典籍,由汉代隶书撰写,故称“今文经”;另外由民间搜集而来并孔子旧宅所得的儒家经典,由先秦时期的篆书撰写,故称“古文经”,各有学者专治两家经典,形成了两大派别,三百余年来争论不休,又有师承之说,弟子不能违背老师的见解,称为“师法”,家族中晚辈不能违背长辈的见解,称为“家法”,故而长久以来,儒家经学成了家族门户争权夺利的天然土壤。
而孙原并未入世,通读两家,反而有些异类。
刘和道:“你不遵师法、家法,怕是有些生冷。”
孙原闻言一笑,道:“听闻太学博士郑康成便不尊师法家法,自己注解两派经典,不是在太学震动了许久么。我又不是儒学中人,并无师承,怎么,还要怪罪于我?”
刘和摇摇头:“只怕你上任时,便不是这般简单一二句话了。”
孙原笑笑,不以为意。
“这上千卷的书,你都要带去帝都?”刘和转移话头,望向四周道:“我那座马车怕是容不下你。”
“就放着罢。”孙原一边言语,一边将手中书卷一一归位,“我让紫夜寻你,让你来帮我出出主意,选几卷带着也就是了。”
“这便是你连个早食都不准备的理由?”刘和眉头皱起,请他来,过时不食,误了早餐的时辰,不得到晚上才有的吃?
“给你备了。”孙原指了指曲足几上,“怕你饿,我将剩下的熊掌也给你留了。”
刘和一眼望去,还真是给他备了早食,一盏麦饭,一盏茶水,一张圆足几上放了烤熊肉和熊掌,看那份量,怕是自己得吃撑了。
他也不多话,拖过一张凭几便坐了下来,平日里朝堂宫内的生活规矩太多,在孙原这世外之地,反而轻松许多,管什么时辰日头,且满口腹之欲再说。
孙原望着他大剌剌模样,也是一笑置之,手上将一卷《诗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