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仗义(2/4)
教之事告知老者,并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老者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朝廷与明教之间的纷争,并非我们所能左右。不过,这次戚继光将军前来围剿明教,或许是一个机会。”
双清疑惑地看着老者。
老者接着说:“戚继光是一位有名的将领,如果他能够成功平定明教之乱,不仅可以消除江湖上的隐患,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安定。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与他建立联系,共同守护江湖和平。”
双清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她谢过老者,便离开了山谷,继续追赶宋远桥他们,回武当山。
双清一路上马不停蹄,直追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追上他们。
她不由的心中疑惑,论理说,以紫骝驹的脚程,虽然落后了半天,也应该追得上才对。
“莫不是坐骑的速度太快,超过了他们?”
她心思转动间,便轻轻的一带马缰,缓住了马儿的奔跑之势,策马缓缓而行。
此刻,已经到了晌午饭的时间。
可是,这一带一片荒芜,别说繁华的集镇,便是单门独户的山野村居都没有。
她又骑马走了三、四里地,还是没有见到有人烟的地方。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好在她也不是一个很容易急躁的人。
当下,耐住性子,又走了七八里地,才终于在一个山弯处,看到了四、五个七、八岁的牧童。
那些牧童大的不过十来岁,小的才不过五、六岁的样子。
双清心中一喜:有牧童,就有村庄人家。
她跳下马背,快步走了过去。那马儿就那么乖乖的跟着她走。
那几个孩子正在玩着拍手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
一个孩子下象棋;
你拍二,我拍二,
两只小鸭走河沿;
你拍三.....”
见到双清走近,几个孩子都停了下来,好奇地看着她。
双清微笑着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附近有没有村子或者卖酒吃饭的人家吗?”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孩子,遥遥指着前方薄雾笼罩的树林说道:“往前走不远,过了那片树林,就有个叫杏花岭的小村庄,村庄里黄家爷爷开了个小酒馆,可以吃饭。”双清道了一声谢,牵着马继续前行。不久,她果然看到了一个,杏树环抱的小村庄。
那树枝上已经打满了花骨朵,有的已经绽开了一两片花瓣,看样子,再过一两天,便会大势开放了。
村里的房屋简陋,村民们衣着朴素。在村东头,一个青布酒招极为显眼。双清走进一家客栈,找了一个靠窗户的座位,随意的要了些食物和水。
在窗外,一棵约有两人合抱的杏树上,结满了一个个浅粉色花骨朵儿,微微凛冽的寒风中,似乎有阵阵淡淡的花香,随风四溢。
她在等着上菜的间隙,忍不住的想到了一首诗,她旁若无人的漫声吟诵道: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她吟诵声刚落,那店主已经忍不住笑道:“这位客官,你好像是记错了。这首是不是这样的。是这样念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双清莞尔一笑,也不争辩,只是笑着向店主打听宋远桥等人的去向。
店主告诉她,昨天确实有一群人经过此地,至于是不是她要找的人,那就不知道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