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婚约联系(2/3)
随着字迹逐一在朱元璋眼中显现,愤怒几乎充斥在他每一点血脉和肌肤间。
"你先退下。
"
尽管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完全陷入怒火,但作为一位 ** ,维持内心的平静,早已成为他的本能。
等王景宏退出殿门,稳重地将其再次关闭后,朱元璋才闭上双眼,深深地吸气一次。
“明德,在你看。”
朱元璋将奏折送出,一旁的徐达立刻从皇上手中接过,然而与平常不同,他并未立刻阅读。
而是后退半步,来到自己儿子的身侧,缓缓摊开奏折。
页面上的内容简洁明了。
一眼便可看出事件的发生过程:燕王等人离开应天府后,沿着长江北方行进向大同城府行进的道路一路顺利,未遇险情。
然而即将抵达通州,距离北平只有一步之遥,却意外遭到数百人骑兵队袭击。
战争记录中提到,尽管燕王军伤亡重大,燕王本人幸存,仅受轻伤。
若事件到此为止,仅看为一场意外,徐家父子在其中未犯过错。
然而,奏折结尾提及一行文字却让徐云躬惊惶至极,跪倒在地:
“吾有罪过。”
徐云躬整个头颅紧紧地伏向地面。
导致锦衣卫统领如此紧绷原因简单却复杂 — 在最后一部分,清晰地指出,有人看到毛骧的行动身影。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若针对的是燕王,对于锦衣卫,只能视作一项侦查不足的问题。
因此地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而在北平地区尽管存在相关架构,但与首都相距甚远。
加之北平靠近边境,势力进出频繁的情况下,事件出现任何突 ** 况皆不在意料之外。
而此刻,毛骧这个名字现身于刺客名单中,整个事件性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意味着北部叛乱者与外界势力合谋发起的刺杀行动,同时暗示这起刺杀计划直接影响了大明朝廷。
何况,毛骧这段时间以来正是皇上的命令下,急需逮捕的重点犯人之一。
在这个时刻,徐允恭并未将陛下特意吩咐的事情执行妥当,相反,竟导致有锦衣卫追捕的人贩出现,并意图刺杀燕王的事发生。
在这种情形下,“办事不尽责”的指责,瞬间落到了徐允恭头上。
"请起来吧,尽管这事件中的错误有锦衣卫的因素,但它于新任的指挥使您来说,影响并不算太大。
"
就在这时,朱元璋在徐允恭身前稍作停留。
他似乎是在权衡是由于对已逝的徐达的眷念还是由衷之情,最终向前迈了一步,将跪地的徐允恭扶了起来。
"担任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只是临时的任务,加上大型组织的过渡调整本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在这种动荡的政局中接收这样一片混乱的局面也非易事。
"
言罢,朱元璋的脚步又向左移动了两步,并环绕过去。
之后他顺势来到了茶几旁边,准备为自己倒上一碗茶。
这时,作为大明的权力中枢,他已经从收到儿子遭刺杀的消息的震惊中回归平静,尽管脸上的笑容已然不见,那平和的表情中也未完全泄露怒气的迹象。
见陛下欲自行行事,徐允恭适时地走上来,率先拿起茶壶,给朱元璋满满的一杯热茶。
“天德,附近一百骑敌兵集结的事件确实让我有些惊讶。”
此时,朱元璋的目光不再落在徐允恭身上,直接注视着父亲,徐达的方向。
虽然,根据现有名义上的地位,徐达卸下了一些军事职务并坐在中书省的首席文官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