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抵抗意志(2/3)
要知道,自明朝上一次重大战争结束后,至今未到十年。
这意味着目前的府衙,充满了经过战场考验,并有战功在身的各种高级 ** 和官员。
如果一位应天府丞只是一名深谙笔墨、善于利用人脉的老文官,因为自己的资历和强硬背景才获得此职位,在调度资源的方面立下了不少功劳,在突发冲突下感到无所适从,这是合理的现象,因为他并非军事专家,总是有一部分不善于的领域。
而事实上,不应天府仅一人脑力是不合常理的,庞大的机构不可能在如此关健时期展现出如此低效和无用的存在。
在如此风雨交加的天气,应天府不是无法应对,而是不愿行动或是在幕后另有筹划。
换句话说,当前的局面表明,在应天府背后,似乎有人故意为之。
换而言之,对于这场突然来临的巨大混乱状况下,尽管不应天府可能并非无力应对或者不知如何行动(毕竟他们是有能力且愿意采取措施),但他们却在选择置身事外,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与角色,甚至可能还有其他原因驱动下的不作为态度隐藏在这背后的动因之中。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中,他们的位置是有能力影响局面的群体之一。
继续阅读
此时,在胡轲的脸颊上划过一排冰凉的汗水,表明情况已经异常明确:有人精心设计了一个大坑,正等着那些自认为找到解决之道的权贵们跳入。
皇宫外的一切动态不仅仅是牵动着现场众人的心,也让正坐于上书房中的明成祖和徐达紧密关注着。
在一段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交流后结束,两人离开了棋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此后一段时间内,两人未曾交谈,朱元璋随手拿起案上公文开始了审阅,而徐达见到短时间内皇帝无暇顾及,便合上眼睛,开始小睡。
这种习惯在君主与臣相之间久经磨合,虽稍显僭越,但却是君臣双方彼此的默许与体谅。
这份和谐终因宫门外传来的信息被打破。
“对这个问题,你的看法呢?”
接下一张公文后,朱元璋展开读过,顺势将其递给徐达,道:“这样的决定,并不太为安全。”
徐达虽然对文书中提出的建议并不完全满意,但在言辞之间并未过于焦急。
相反,他原本皱起的眉头在此时稍微缓和了一些。
"如果你的看法,允恭这次主动解决难题的优缺点,哪一项更多?"
见到徐达展现出铁板一块的模样,朱元璋立即抛出一个新问题。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朱元璋已经知晓,那些谏官们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对他这位皇帝而言,这些都无足轻重。
整个朝局的态势,对于此刻已握有多重权力、掌控局面的朱元璋而言,不过是众多牌中一张。
此刻,就像渔夫看着鱼群在自己捕捉范围内跳跃游走,他所担忧的仅限娱乐,其他的则可不必挂怀。
“无非是一场空谈,有利或有弊,此时并不足以损害大明的根基,亦不会成为对允恭人生的重大挫折。
希望在这事过后,能给予允恭更多的实战历练机会,至少暂时不要让他在这个政局动荡中不断受挫。”
站立起来的徐达,朝着皇帝行礼,表达他的尊重。
然而这份礼仪并非浓烈,而是从容且带有一丝随心而至的味道。
“正如我常说的,你是低估了自己的儿子了。”
在这个时刻,朱元璋逐渐收拢着手中的批件,然后从容不迫地将其放在了应有的位置。
作为明代的至高君主,他首先拿起桌面上的茶盏润了润喉咙,随后,他在完成这个动作后,才起身绕至书桌另一侧来到徐达面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