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3/4)
尝试突破自我,寻找解脱之道。
红孩儿之三昧真火,亦可视为修行中的“火劫”。其威力巨大,能擒住猪八戒与沙僧,象征着修行途中,若不能妥善应对考验,便会被欲望与杂念所困。红孩儿的狠辣手段,正如心魔之顽固,时刻威胁着修行者的前进之路。
猪八戒与沙僧在战斗中的表现,则似修行者内心的不同面向。猪八戒虽有勇但易被欲望左右,沙僧沉稳却也在困境中略显无力。他们被擒,提醒着修行者需时刻警惕自身的弱点,不可掉以轻心。
唐僧在一旁诵经,犹如修行者坚守内心之信仰与正念。在危机时刻,唯有坚定的信念方能引领修行者走出困境,继续踏上求道之路。
这场战斗,于丹道而言,是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必然要经历的挑战。唯有以坚定的信念、勇敢的心和灵活的智慧,方能战胜心魔,度过火劫,迈向更高的修行境界。在丹道修行中,有难以言说的关键要诀。有词如此说道:“善恶一时忘念,荣枯都不关心。晦明现隐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神静湛然常寂,昏寞便有魔侵。五行颠倒到禅林,风动必然寒凛。”其词义已然明晰,无需过多赘述。这说的便是要明心见性,让万缘皆空,达到一丝不挂的境界。内心要保持澄澈宁静而不忘记,时常寂静而不刻意助力,这正是恬然养气的要旨。最后两句说的是,如果不能保持恬淡,不能做到勿忘勿助,即便身处在禅林之中,一旦遇到外界情境必然心动,这就不是善于养气了。
在丹道中,火以烟为使者,气以怒为表现形式。所以孟子借用孟施舍、北宫黝的血气之勇,来阐明其危害;仙师借助红孩儿的火气之邪,来彰显其妖邪之处。这里的火就如同气,烟就如同怒,其意义是一致的。“五辆小车儿”,呈现出轻捷易动的景象。“按金、木、水、火、土”,火能够统领五行,就如同心能够统领五脏,怒能够影响七情。正如词中所说“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妖精战不胜,往自家鼻子上便捶,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进出,闸闸眼火焰齐出”,这些都描绘出怒气突然发作而摇动其内心的状态。看那妖精自己捶打鼻子以至于出血,放火闭门以求胜利的样子,是因为自反而不缩而内心恐惧,又以无惧必胜为主,以此展现其血气之勇。
继续阅读
八戒说:“这厮放赖,不羞!”又说:“放出那般无情火来。”又说:“不济。”又说:“没天理,就放火了。”这真是其行为的真实写照。“八戒慌了,撇下行者,不与恋战”,这是未能配合义与道而气馁的表现。沙僧想要用相生相克的道理来制胜,以水克火,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是告子的强制之法。行者到东洋求雨助力,龙王喷水泼火,这就如同宋人的揠苗助长。“好一似火上浇油,越泼越灼。”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这是又一次伤害。“气塞胸膛喉舌冷,魂飞魄散丧残生。”就如同禾苗枯萎了一样。
八戒、沙僧让行者“盘膝坐定,使一个按摩禅法”。“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冲开孔窍,叫了一声:‘师父!’沙僧道:‘哥呵,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做事情要专注而不期望立刻见到成效,心中不能忘记。“同到松林下坐定,少时间,却定神顺气,”想到“请观音菩萨才好”,这是通过集义所产生的,逐渐进入善于养气的美妙境界。然而集义是用来养气的,而知言又是用来集义的。如果不能知言,就会道理不明,真假难辨,从而在动静举措上失当,义也就无从聚集。
妖精寻出如意皮袋,去欺骗八戒,“变作一个假观音等候”。“如意”,是从心中产生;“假观世音”,是从言语中表现出来;“皮袋”,是偏颇的言辞。言辞有偏颇、淫邪、邪恶、逃避等,这里专门说偏颇,是因为它能遮蔽明心,举一个例子来涵盖其他。八戒不识真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