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遗存在四川方言中的古汉语文字:拙(1/2)
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说文》、《集韵》里的很多古汉语字词,普通话里已经几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里,还完整地遗存了下来。 今天说说“拙”字。,本义是笨拙,不灵巧。形容词。 “拙”字衍生的其他释义与词性,如谦词“拙荆”、动词“拙于:不善于”等,主要见于古代文言文或书面语,本文不做讨论。 与前几期文章不同的是,今天说的这个“拙”字,说在普通话里不咋用,是指不作单音节形容词使用,组词后还是经常在使用的,例如“笨拙”、“眼拙:目光迟钝; 眼力差”等。,与普通话发音不同。这是因为“拙”是个古汉语入声字,在西南官话成渝片发阳平音。另外同系zcs声母互转,由不送气音z演变为送气音c,音由zhuo演变为co。 四川方言中,“拙”经常作为单音节形容词使用,另外它也组成一些其他常用方言词汇,都与“拙”字的本义相关。 “拙”字本义记载与古代文献资料摘录。 《说文》:“拙,不巧也。”《广雅》:“拙,钝也。” 《管子·法法》: “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圜也。” 《老子》: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 《汉书·长沙定王刘发传》: “以孝景前二年立,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 “景帝后二年诸王来朝, 有诏更前称寿歌舞。定王但张褏小举手,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 对曰: ‘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 帝乃以武陵、零陵、桂阳益焉。”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知事君以道,无惮杀身;慕当官而行,不求利己。人以为拙,臣行不疑。 宋·苏轼《出都来陈》诗之八: “我诗虽云拙,心平声韵和。” 宋·计有功 《唐诗纪事》卷五十七: “今有放旃檀像,开目,其工颇拙,尤差谬也。” 清·纳兰性德《与韩元少书》:宁迂而不径,宁拙而不巧。 可见“拙”字在古代也是经常作为单音节形容词使用的。 今四川方言中,遗存了古汉语中“拙”字的单音节形容词用法,主要词义为1本义:笨拙、不灵巧。2引申义:孬; 差劲。 一、拙,释义为笨拙、不灵巧,中性词。 例句: 1、巴金《鬼》:自己的口才拙,是不必讳言的。 2、你娃太拙了,杀个鸡都杀不来! 二、拙,释义为孬; 差劲,这个词义四川方言使用频率更高,带贬义。 例句: 1、你娃太拙了,杀个鸡都不敢。 体会一下与前面“你娃太拙了,杀个鸡都杀不来!”的区别: 杀不来,是笨。 不敢,则是胆小,所以被批评“拙”就是差劲、撇火药,所以带贬义。 2、他的手艺拙得很,做不好这种东西,不要找他。 3、四川人爱说超得好,混得拙。 为啥刚毕业没几年,参加同学会的人很多,到了一定时间,参加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因为时间久了,同学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明显了,慢慢的就分为了两拨人,混得好的和混得差的。 混得好的,有的做生意发了大财,有的升官了地位显赫,有的升职加薪风风光光。 混得不好的,碌碌无为十几年,用四川话通俗地说,这就算是混得拙。碍于圈子变了,共同语言也变了,看到人家超得好的海阔天空,混得拙往往就插不进去了,慢慢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