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讲】(5/8)
、未来,讲时间),“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它能够了知世间的这些杂染诸法,也能够了解世间的清净诸法。这个是约法来说。前面是约空间、约时间,这个约法。“唯圣与凡”,这个约人。我们也可以去了解圣人种种的功德相,也可以了解到凡夫种种的果报之法。总而言之,整个十法界的染净诸法、依正二报,都能够包容在一念心中,而穷尽一切的诸法,没有欠缺。所以我们意根是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其实,这个地方的意根主要还是讲第六意识。我们撇开本经的内涵不谈,佛陀在几乎所有的大乘经典赞叹的就是第六意根,就是这个第六意识。你看印光大师说是“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有一切法是从它发动出来,所有一切法还是回归到这一念心。
天台宗在修止观的时候,它的所观境,它的空假中三观,其实主要是观现前一念心性,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它的理由是什么呢?它认为观第六意识有很多好处,因为它能够通前通后、通上通下。我们解释一下。
天台宗认为法有上下的差别。你看佛法界很殊胜,佛的功德法界很高;六凡法界是很广大,你看各有各的因缘,有些人造什么业,到什么果报去了。佛法界很高,众生法界很广,那你怎么办呢?
天台宗说,在佛法界跟众生法界当中,有一个贯穿佛法界跟众生法界的,就是心法,因为它通于佛,通于法,通于众生。你一念迷它就是众生法界,你一念的悟就是佛法界。所以在空间上你观一念心,你就知道你是跟什么法界相应,通上通下。
通左通右是讲时间。你看我们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那你怎么知道前生的你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前生的你就是保存在你一念心中,我们讲所有走过的路都留下痕迹。我们这一念心是怎么来的?从唯识的角度就是熏习、累积,就是过去、过去、过去……有很多很多的过去就累积成现在。诸法因缘生,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过去经历了很多事情,造了很多事情,全部累积起来,就是你这一念心。你说,欸,我为什么看到佛就想拜?事出必有因,你以前有拜过。所以,内心的功能都是由你过去的造作累积下来的。所以你要了解你过去,欲知前世因,你观察你这一念心,哦,我前生哪一方面的业造的特别多,你大概清楚了。所以,了解前生,你看你的心,因为你这一念心经历过前生,它去过前生嘛。我们从前生跑到今生的时候,色身是死掉了,但是心识是通过来的,心识是没有所谓死亡,它能够超越死亡。所以天台宗说,你观这一念心可以知道你的过去,你看你的想法你也可以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你也可以知道你的未来。所以它通左通右。
观这一念心,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可以知道佛法界,可以知道众生法界,所以天台宗安立了现前一念心性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就在一念心中。它说,这么多法,你一辈子学不完。佛法界太高,众生法界太广;过去不可知,未来还没有出现,但是你掌握你这一念心,全部都知道。
那这样子讲的话,为什么本经不以一念心性为所观境呢?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们说明一下。其实从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六根当中耳根跟意根两根都特别好,但这两个有所不同。你看要讲《楞严经》,它是以耳根为入门;《法华经》就不同了,《法华经》的称性起修,它是以第六意识,它不讲耳根了。也就是说,因为《楞严经》的重点在于摄用归体,把心带回家(我们后面二十五圆通会说),它的重点在于从假入空,返妄归真。当我们的心从生灭的心到不生灭的心,这个过程,从耳根这个门是最容易进去;但是当我们的心要出来的时候,要称性起修、广学方便的时候,那你要从意根出来。从耳根进去,从意根出来。你看天台宗它讲到成佛的方便,它是从第六意识出动。
所以,我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