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王安石变法与苏轼(2/3)
反对变法的旧党十几人罢官离开了朝廷,其中司马光、吕诲等人坚决要求恢复旧法。
王安石在这种政治激流中两次罢相,最终隐退,改革失败了。
苏轼被卷入“旧党”一派,招致各种打击迫害。
与王安石性格类似,苏轼也是具有鲜明个性,绝不妥协之人。
因为看到变法的种种弊端,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
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等人观点基本与苏轼相同。
这些人被冠以”旧党“。
王安石提拔起来的改革派,如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党",则坚持与旧党抗衡。
即使王安石辞职了,但这种新旧之争,仍然前后持续了数十年。
其实,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
并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
但是,这种斗争发展下去,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严重对立。
比如新党把持朝廷大权时,自然就打击迫害旧党人士。
作为当时名声最大的反对者——文坛领袖苏轼,自然引起了新党的极大注意。
原本具有”宰相之才“的苏轼,因反对变法一直被贬。
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
继续阅读
他到任后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丞奏皇上。
苏轼有点过于大胆了,通篇多为牢骚之词,特别是其中写到:“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句话就是说自己难以适应改革新政,自然触犯了掌握朝政大权的新党们。
于是,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
他们认为苏轼攻击朝政反对新法,“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也就是对皇上不忠。
神宗批示后,台吏皇甫僎率人急驰湖州逮捕苏轼。
反对党的目的是将苏轼置于死地。
但是,宰相吴充、太皇太后曹氏等人极力为苏轼说情。
作为新党之前的领袖,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于是,苏轼终于获得赦免,发配到黄州。
终身被贬,与王安石握手言和。
此后苏轼就被一贬再贬。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是人格高尚的他,每到一地都乐观生活,同时写出了更多流传后世的佳作。
苏轼的人生,为我们做出了高尚人格的表率,受到后世千千万万人们的敬仰。
最有意思的是,他还与曾经的“政敌”王安石握手言欢。
王安石在苏轼面临生死关头时,能为这个“政敌”说话,说明他也是个人格高尚者。
根据《宋史》记载,苏轼路过金陵,去见早已赋闲在家的王安石。
苏轼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是汉、唐灭亡的预兆......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
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
苏轼说:皇上待你不是通常礼节,你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
王安石笑着说:话出在我王安石的口,怎么进了你苏子瞻的耳朵?
他又说: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即使得到天下也不能这样做。
苏轼听了开玩笑道:现在的君子们,争着减少半年的磨勘期,即使杀人也能做出来,王安石笑而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