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橡树与芦苇:自然的启示录(15/17)
1. 赤壁之战
-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企图进一步统一天下,于是挥师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败后,退往夏口,与孙权联合。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率三万吴军,与刘备军一起抵御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
- 经过:曹操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战,于是他将舰船用铁链首尾连接起来,以减少战船在江面上的晃动。孙刘联军的周瑜部下黄盖建议火攻,他率领数十艘堆满易燃物的战船假装投降曹军。当战船靠近曹军舰队时,黄盖下令点火,火势借助东南风迅速蔓延。由于曹军战船相连,无法逃脱,一时间曹军大乱。孙刘联军趁势出击,曹军大败。
- 以柔克刚的体现:在这场战役中,火相对于曹操的庞大水军来说是一种“柔”的力量。联军没有与曹军进行正面的硬碰硬的水战,而是利用火的流动性和毁灭性,巧妙地借助风向,让火在曹军紧密相连的战船之间肆虐,以火的柔性力量突破了曹军看似强大的水军防线。
2. 萨拉米斯海战
- 背景: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领庞大的波斯帝国军队入侵希腊。波斯舰队数量众多,实力强大,企图通过海战消灭希腊海军,从而为征服希腊本土创造条件。
继续阅读
- 经过:希腊海军在泰米斯托克利的指挥下,将波斯舰队引诱到狭窄的萨拉米斯海峡。由于海峡狭窄,波斯舰队庞大的船只难以灵活施展,反而相互拥挤碰撞。希腊舰队则凭借灵活的三层桨座战船,穿梭于波斯战船之间,撞击敌船。希腊士兵还利用标枪等武器攻击波斯士兵,最终波斯舰队大败。
- 以柔克刚的体现:希腊舰队利用萨拉米斯海峡这个自然地理条件作为“柔”的因素。他们没有在宽阔的海面与波斯舰队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交锋,而是将敌人引入狭窄的海峡,使波斯舰队的数量优势和大船的威力难以发挥。希腊舰队的灵活作战方式就像水一样,能够在狭窄的空间中灵活流动,从而克敌制胜。
3.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 背景:战国时期,魏国庞涓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危在旦夕,于是向齐国求救。
- 经过:齐国军师孙膑建议齐军不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交战,而是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得知大梁受袭,急忙回师救援。孙膑在桂陵设伏,当魏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地赶到桂陵时,齐军突然出击,魏军大败。
- 以柔克刚的体现:齐军没有与魏军在赵国进行正面的硬拼,而是采用“围魏”这一间接的策略作为“柔”的手段。这种策略避开了魏军的锋芒,调动了魏军,并且利用魏军回师途中的疲惫和心理上的慌乱,以逸待劳,用齐军精心布置的伏兵这一相对灵活的力量战胜了魏军。
1. 背景
-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诸侯割据。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地,兵力达十万之众,势力强盛。曹操控制兖州、豫州、徐州等地,兵力两万左右。袁绍企图进一步扩张势力,消灭曹操,于是在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爆发。
2. 曹操的“柔”性应对策略
- 战略防御,避免正面硬拼
- 曹操深知自己兵力远逊于袁绍,所以采取了战略防御的姿态。他将军队收缩至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防守。官渡地处鸿沟水系,曹操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包括营垒、壕沟等,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这种做法避免了与袁绍强大的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正面野战,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柔”性策略。
- 坚守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