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赵俣:我给你养老(1/2)
…
历史上,赵茂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被封为太子,而是等他死后,甚至是等赵煦死后,由继承了赵煦皇位的赵佶赠的皇太子,改谥献愍。
这一世,是因为赵俣挡了刘清菁一道,让刘清菁生出了强烈的危机感,她才不断游说赵煦立赵茂为太子。
另一方面。
赵煦知道他自己的身体很不好,关键他爷爷宋英宗、他父亲宋神宗身体都比他好,也只不过三十多岁就驾崩了,他真怕自己熬不到赵茂长大。
而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赵氏的江山社稷,赵俣能挺身而出,欲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身后没有政治势力,但仅凭一腔热血都敢得罪朝堂一半的人,另一半也只是中立,性子特别直,还是一位地位崇高的亲王,太适合托孤和担任宗正了。
这也是当初,赵俣猛怼了刘清菁,又当众打了他的脸,赵煦很轻易地就放过了赵俣的原因之一。
可在与赵俣深入地接触过后,赵煦发现赵俣太厉害了,文韬武略见识智慧无一不是宗室第一,甚至是当世首屈一指,他都远远不是赵俣的对手,更何况他年幼的儿子?
赵煦真怕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赵俣会效仿宋太宗赵光义抢自己侄子的皇位。
所以,赵煦采纳了刘清菁的游说,立了赵茂为太子,感觉这还不保险,赵煦干脆将跟向太后和赵俣不对付的刘清菁立为皇后,抗衡向太后和赵俣。
同时,向太后和赵俣也能抑制并不安分的刘清菁。
赵煦觉得,他搞出来的这个平衡,肯定能将他的皇位安稳地传到他的宝贝儿子手中。
这就是帝王之术。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不想再被向太后和赵俣破坏此事,这次赵煦都没再知会向太后,也没让赵俣到场,就下了封赵茂为太子和贤妃刘氏立为皇后的诏书,将生米煮成了熟饭。
知道此事了之后,赵俣并没有选择息事宁人,而是毫不犹豫地就给赵煦上了一道奏章,首先表明自己支持赵茂当太子,接着就义正言辞地表明自己反对刘清菁当皇后,其言词甚至比上一次还要激烈不少。
赵俣难道不知道,如今木已成舟,自己反对刘清菁当皇后肯定无效不说,还有可能惹赵煦不高兴吗?
肯定知道啊。
但赵俣必需得有这个坚决的态度。
要知道,政治站队,最忌讳两面三刀。搞政治,先淘汰出局的都是骑墙派。不绝对忠诚,就等于绝对不忠诚。
值此关键时刻,值此向太后最虚弱的时刻,赵俣肯定要跟向太后进一步绑定。
这么说吧,要是从始至终,赵俣站队的,都是皇室,都是在赵煦死后最能决定皇帝归属权的向太后。
试问,等赵煦死了之后,向太后和皇室会立谁当这个新皇帝?
前脚把奏章给赵煦送过去,后脚赵俣就叫上麻晓娇、梁师成、童贯装上一大车刚研制出来还没有投入市场的玻璃制品,带上技艺最精湛的能工巧匠,前去慈德宫拜见向太后。
此时,向太后已经收到消息,知道赵俣给赵煦上了一道义正言辞的奏章,请赵煦收回立刘清菁为皇后的成命,赵煦气得将赵俣的奏章扔出去了五六丈远。
与此同时,向太后还知道了,赵佶给赵煦上了一道贺表,将赵茂和刘清菁一顿夸赞。
怎么夸赞赵茂的,就不说了。
只说,赵佶称赞刘清菁“心容具善。言德参和。弓韣祠禖。有柔明之姿。懿淑之德。载育长嗣。垂庆万年。”,其词藻之华丽,令人叹为观止。
向太后悠悠地说:“端王这文采,倒是愈发长进了,这方面,莘王真该跟他十一哥好好学学,他但凡有端王一成八面玲珑,也不至于教陛下扔了他的奏章。”
言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