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名二子说(2/2)
“对于苏家或许不算什么。科普籀了。”
籀文,先秦的文书,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的一种字体,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现在学小篆的同学留意)
籀,读书也。
籀书就是籀文。
周宣王太史名籀,其所着文字曰籀文。亦曰大篆。
籀篆,就是大篆,也有说籀文和大篆有所差别。
太史籀,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和规范,着大篆15篇,世称《史籀篇》。
到秦灭六国,统一文字,罢与秦文不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就是籀、大篆与小篆的渊源。
再说一事。
颜真卿书法一变古法,雄秀独出,开启了一代新风,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其行书尤以草稿为最佳,《争座位帖》与《祭侄文稿》均出于无意,却甚得妙境,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对其评论也很多,“篆籀气”就是其中之一。
篆籀气是什么?
自秦行篆籀、汉用分隶,字有义理、法贵汉严,魏晋以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惟公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
也就是说颜真卿的书法有篆籀的味儿。
颜真卿曾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或叫鲁公。
小篆现在为何火?
小篆流行到西汉末年,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近代。
大概就清楚了。
再与大家分享一下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就是行草,评价极高,但原迹已佚,刻石存碑林。
一昨以郭令公以父子之军,破犬羊凶逆之众,众情欣喜,恨不顶而戴之,是用有兴道之会。仆射又不悟前失,径率意而指麾,不顾班秩之高下,不论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悦军容为心,曾不顾百寮之侧目,亦何异清昼攫金之士哉?甚非谓也。君子爱人以礼,不闻姑息,仆射得不深念之乎?
好的书法,就像好歌。
词曲都得好,才能一直传。
颜真卿的帖,就是以字传意。甚至,他不是特地为书法。
满腔和人争座位,还顾着书法?
和《祭侄文稿》一样,因为感情,才有千古。
人做的越好,感情越浓烈,字才能传达。
没感情,能演好戏吗?
入戏太深,就像书法本来是写字,顺手就写出来。
不要因书法忘了原本的意义。
顾先生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