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一面之词(1/2)
天歌突然想起来,小时候懵懵懂懂的时候,看过,神雕侠侣,那里面武当的道士,被杨过骂臭道士,总是坏的很,欺负杨过。
那时候,天歌就觉得而且香港tvb的演员,演丘处机,总是一副很有心机的样子,实在给人不起来好感呀!
天歌不禁问“丘处机是好人吗?”实在想不到自己从小被灌输道士都是猥琐的,现在却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呢!
小兰笑道“此人自称诗,医,武三绝,为人正直,天性达观,好打不平,性格刚烈,嫉恶如仇,不足之处就是性格有些暴躁,容易冲动!”
天歌说“原著中觉得这个人最为有血有肉,武功虽然一般,但极为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自有一股正气!很亲切,不似五绝那样武功虽高但感觉遥不可及。每次出场都如一阵劲风迎面吹到,笑声爽朗,红光满面,似乎所有问题都不成问题,在他面前只有“可为”与“不可为”,成败与否从不介怀。跟这样的人相处应该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性格乐观,善恶分明,敢作敢当。高兴了把酒豪饮,看到什么事不爽了提剑而上,豪爽快意,潇洒纵情!人是好人,但办事常会添乱。跟柯镇恶什么的都是一类,但人家是市井之人,你丘处机是重阳真人栽培出来的,就不太应该。”
小兰笑道“书本总是有作者的一面之词,和掺杂作者主观意识,作者要是喜欢佛教,就会有意无意诋毁道教呢!呵呵,所以凡事看待事物,用心去体会就对了!”
天歌笑道“说得对,我也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没想到这世上还有和我一样有如此想法的人。”
小兰笑道“孙思邈一百多岁时,从京城长安回到了故乡耀州的五台山。人们听说后,不断上山采求医。这时候,孙思邈知道自己即将仙去,死后谁为求医病人疗病呢?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区城东有个手艺最巧的石匠,人们都叫他巧石匠。巧石匠按照孙思邈的吩咐,从西山里采来了一块像玉一样洁净的大石头,又将这块石头凿成了一座模样像柱子的碑。碑头和碑座上还刻了黄花、杜仲、当归等药材的图案。孙思邈把一生中总结出来的最有效的药方,都工工整整地写在碑身上,石匠仔细地刻上每一个字。孙思邈叫人们把这块精美的石碑,竖立在五台山下、漆水河东岸的大路旁,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孙思邈仙去后,人们有病,就从这碑上查找药方。碑上的药方都百灵百验,救活了无数病人,起到了医生的作用。那时候,人们把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治病的人叫“太医”。因此,人们把这块碑叫作“石太医”。石泰得道之后,在民间行医施药,济世救人,而且不接受报酬,病好之人在地上种一棵杏树,表达感激之情,随着病愈的百姓越来越多,杏树也越多,形成了杏树之林,所以医生也称为杏林,石泰本人也被尊称为杏林真人。所以道教修行之人,济世为民者众多……”
天歌说“《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群经之首,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几种新的译本问世,德国平均每四家就有一本道德经,足可见此书的珍贵。老子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之一,深深地影响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等哲学巨匠,西方的逻辑严密的辩证法正是在老子的思想启发下诞生的。”
小兰笑道“《南华经》一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当代的学者郭沫若指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之下发展。《太上感应篇》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为之作序、作注者代不乏人,影响十分广泛,日、朝、韩等国,皆有此书的流布。此书竭力倡导的善行,主张去除的恶行,诸如爱国爱民、敬长爱幼、慈心于物等等思想,都是中国传统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