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一章 路途上的意外(1/2)
都是已经开春了,但是天气还是有些寒冷。
斐潜记得东汉末年正好是遇上了小冰河时期,而小冰河时期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农作物。
人类或许还可以多穿一些衣物,生火取暖来抗衡严寒,但是农作物就没有这个本领了,尤其是在汉代,许多农户还是根据老皇历旧经验来种田,碰见春倒寒的天气,冻死了麦苗真的是会欲哭无泪。
而粮食又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所以在公元二世纪进入三世纪的时候,全世界范围内许多的大国都跪了,像什么安息,贵霜,还有罗马都给跪了,未必没有一部分天气的原因在内。
冬日的冻土如今还未完全化开,又碰上董卓迁都,今年河洛地区估计要颗粒无收了……
虽然大家心知肚明司隶这么大,董卓就算是再胖,也是吃不下,比如河东郡,河内郡,董卓基本上也不会去搞什么迁都的动作了,毕竟这两个郡虽然属于司隶,但是隔着一条黄河,就算董卓李儒有这个心,地理上的限制确实不便做什么事情。
但是弘农郡和和河南尹本身就是重要的产粮地,如今被董卓这么一搞……
原本斐潜只是打算派遣黄旭运输这第二趟的书籍,但是一个是遇到了李儒设卡,第二是这两天洛阳城内的气氛越来越诡异,总觉得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一样,搞得心神不安,干脆就跟着第二趟的车队一起走一趟看看。
不管怎么说,自己熟悉一下路线也是有好处的。
斐潜跟着车队,黄成自然也就跟着来了,而且还多带了二十名的兵士。
这一次董卓军真的是动真格的,出了洛阳城,凡是交通要道,都有卡哨检查,而且还有一队兵士在一旁虎视眈眈,似乎稍有不对便会冲过来一般,搞得往来的车马人群气氛都很紧张。
幸好有李儒开出的“过所”和斐潜左署侍郎的身份,所以虽然遇到了检查,但也没有什么过多的为难。
一路西行,和斐潜南去荆襄有些相似,又有一些不同,从洛阳城所在的河南尹往弘农郡走,过了谷城就是新安,而在这两个县城之间有一个天下名关――函谷关。
函谷关其实分成两个,一个是秦朝函谷关,一个是汉代函谷关。两个函谷关并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当时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国西进,在豫西“淆函孔道”的西端,据险设关,名“函谷关”。
后来汉朝定都长安,就跟后世北上两城一样,许多人都以自己是城内人自豪一样,所以当时汉初也有许多人以自称“关内人”自豪。汉武帝时期,那时弘农郡还没有这个称呼,有一个人名叫杨仆,因为平叛有功,即将封侯,但是关内地区的差不多封完了,汉武帝就跟他说,要不在关外给你找个地皮封吧?
因为老家在新安南湾的杨仆并不情愿做一个“关外侯”,于是上书汉武帝,愿意贡献家财,将函谷关东移至今新安县境。汉武帝也觉得移关有利于扩大关中地盘,加强对关东的控制,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从此有了汉函谷关。
两个函谷关之间,就是从关西要进入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崤函通道”!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秦岭,中间就是唯一进入长安雍州的通道,重要性不言而喻。
斐潜一边坐在马车内摇摇晃晃,一边思考着,董卓一旦退入了关中,如果要进攻八百里秦川的长安地区,自古以来就只有四条路线。
一个自然是洛阳和长安之间的所谓重要路线“崤函通道”,这个就是现在斐潜脚下走的路了。这条路只要在函谷关一卡,难以展开地形加上雄关,会让所有领军攻打的将领深感崩溃。
第二条就是从上党地区的运城盆地西渡黄河,这条路看起来似乎很宽大,但是实际上可以供给大军渡河的渡口并不多,而且渡河之际极易遭受攻击,也并非易事。
第三条路就是当年刘邦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