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 怎么办呢,要不要改改数据?(求订阅)(3/4)
,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缺点,包括效率低、稳定性差、不能涂厚膜、旋涂溶剂不环保、不能制备大尺寸器件等等,但多数研究者都不会在文章中把这些缺点全部说出来,哪怕是在引言部分,可能也只会对这些缺点进行针对性的提及。
这显然就属于“不如实披露”嘛。
“夸大有关学术成果的意义和作用”同“不如实披露……”类似,也算是业界默认的潜规则。
大多数科研方向都是短时间没什么应用价值的,但你翻翻文献,看看别人的展望部分,就会让你感觉这个领域,马上就要起飞了的样子。
还拿有机光伏为例,很多文献都会在引言部分提一句“有机光伏的一大优点是便宜巴拉巴拉……”。
但其实呢,除了早期的P3HT、富勒烯C60这样的给体、受体材料以外,现在发展下来,给体、受体材料的分子结构都越来越复杂。
比如PCE10,PCE11,分子上面都有氟原子连接,合成难度、成本比P3HT要高出太多,另外新的非富勒烯衍生物ITIC的合成,也有五六步,如果是性能更好的IT4F,合成步骤就要接近十步,效率确实提升了,但材料成本也是蹭蹭的往上飞。
最后算下来,现在有机光伏的成本,可能比商业化的无机硅电池的都要高几十、上百倍。
因此,哪怕未来有机光伏电池效率、稳定性问题都解决了,成本还是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除非能够设计出简单高效的材料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一堆人执着于效率低下的P3HT体系,就是因为它的分子结构足够简单,价格足够便宜。
“不当使用数据”这一点,也不算少见。
大多数的复杂数据拟合,都是有主观因素在里面的,人会下意识的或者故意的让数据结果变得更加符合自己的结论。
就比如TRPL,得到的一根测试曲线,进行数据分析时,到底是单指数拟合、双指数拟合、三指数拟合抑或者是四指数拟合呢?
常用的做法,就是挨个尝试一遍,哪个结果有利于分析,那就用哪种。
这其实已经算得上是“不当使用数据”了,因为不够客观嘛。
最后“不当署名”这一点,也有不少例子。
比如,导师抢学生一作的,送SCI文章的,还有买卖SCI文章的,拿SCI文章当聘礼的……
包括之前硕士生导师帮难以毕业的硕士生写毕业论文,其实也是“不当署名”,因为成果是导师的嘛,却写了学生的名字。
洋洋洒洒讲了一大堆后,王少先继续说道:“这里,我引用朱邦院士的观点:我们要大力提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科研不端行为,实施“一票否决”;要从教育入手,批评科研不当行为。”
许秋觉得这个观点还算合理,现在学术不端问题还有一大批清理不干净的,如果把学术不当也给一刀切的话,估计学术圈会一下子天下大乱。
有病就得治,但要先治大病,放着癌症不治,先去治感冒那就本末倒置了。
王少先接着引用:“朱邦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当前学术圈的状况。”
“一是随着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急功近利盛行以及某个时代中长大的一代人成为学界领导人和中坚,我国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二是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度史无前例。”
“为何能产生学术不端?朱邦认为既有不良学术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责任。不良环境包括:按论文数给奖金;按论文所发表的杂志影响因子评奖;发表论文数量与学生毕业或教师升职聘任挂钩;举报后单位仍疏于查处或包庇。”
“在个人责任上,学术不端行为的主因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