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刚好整点(3/4)
科学总结,他只对它进行文学化的形象总结。《浮士德博士》表达了作者对他祖国的深沉的爱,赞美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全书充满了对德国这段历史的沉思和哀痛,这足以促使德国民族、每个德国人自己去对自己民族的这段历史进行反思,而反思,至今还极有现实意义。
手法
浮士德
浮士德是16世纪的德国民间故事传说形象魔鬼要求浮士德放弃基督教信仰,然后魔鬼与浮士德订约24年,在这24年里,浮士德可以向魔鬼提出各种愿望,魔鬼都有义务帮助浮士德实现,但24年后,浮士德必须死去,死后灵魂进地狱,为魔鬼所有。浮士德同意,签了约。浮士德在这24年中享尽人间一切可能的感官享受,他还与魔鬼探讨天文地理、宇宙地球等等科学问题。全书最后描写了24年到期前的一天,浮士德约了他的好友们到他家,向他们陈述了他与魔鬼的签约及他对一生的悔恨,全书详细描写了浮士德死亡前的惨象。这部故事书的副标题叫“给有好奇心并且不信教的人一个可怕的例子及诚意的警告”,这故事旨在宣传基督教。但此书的客观效果与它的目的完全相反,因为浮士德在书中实现的种种人间欲望恰恰反对压抑了欧洲人几百年的禁欲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书中浮士德与魔鬼讨论天堂地狱等科学问题,反映了教会禁止了几百年不许人们谈论科学(提倡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后,欧洲人对科学和知识的渴望。
在《德国与德国人》中,托马斯·曼曾经批评歌德的《浮士德》“没有将浮士德与音乐联系在一起,是浮士德传说与歌德诗剧的一个极大的错误。他必须是音乐性的,必须是音乐家。”因为“音乐具有恶魔性,它有着最严谨的规则,同时又是最混乱的,反理性的,富有魔力,是数字魔术。它是艺术中最远离现实,同时又是最富有激情,是抽象和神秘的。如果浮士德是德国精神的代表,那么他就必须是音乐性的,因为德国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抽象的和神秘的,即音乐性的。”这里,暂且不去评论托马斯·曼的批评是否中肯,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曼对歌德的批评正好是曼超越歌德的地方。因此他把《浮士德博士》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现代音乐家,通过音乐家一生创作中惨烈的生命搏斗,曼写出了“德国精神在它堕落之前的最后的伟大证明。”这也就是现代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
结构
《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一生》,简称《浮士德博士》。这一书名勾勒出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的主人公是个作曲家,即莱韦屈恩(可以把他解读为德国现代的浮士德博士)。从19世纪末(1885)活到20世纪上叶(1940年),享寿55岁。他死后,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就学,后来又一直保持联系的挚友蔡特布罗姆从1943年开始,为这位作曲家写传记,追记他的一生和经历。这位挚友在中学任教,是古语文博士,他是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其实就是托马斯·曼自己。传主——这位作曲家,则隐喻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叶(希特勒上台发动二战并把德国带向崩溃)的德意志民族。
4、作品影响
曼在《浮士德博士》中关于“恶魔性”的探寻,深刻揭示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生存处境、存在意义以及自我局限。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德意志文化孕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文化精英思想家马克思、尼采,科学家爱因斯坦,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哲学家海德格尔,社会学家韦伯,音乐家马勒以及文学家托马斯·曼、卡夫卡、穆西尔、里尔克等,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共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现代文化。曼与这些人的不同之点是,他面对传统文化的危机与现代文化的诞生,抱着极为复杂的态度,尤其是他经历了上台后的德国文化,亲眼看到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