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郑百万(4/7)
强化了拉美国家举借外债的动机。
外债规模持续扩大,短债占比快速攀升,拉高债务风险。
从总量来看,七十年代拉美各国外债规模急剧膨胀,外债余额占GDP比例持续爬升。1970年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三国的平均外债余额为63亿美元,而1980年平均外债余额已勐增至523亿美元。
1980年前后,英美的经济陷入困境,纷纷实施「金融休克疗法」,美联储为应对滞胀困境,吸引国际资本回流,自1980年8月起连续加息,拉美国家举借的外债多为浮动利率,国际借贷成本骤升,债务负担加剧,点燃了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从收入来看,美联储加息引发美元持续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拉美国家出口收入锐减,偿债基础被破坏。
从支出来看,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利率的上升,使拉美国家借贷成本攀升,利息支出快速增加,双重压力下,拉美国家偿债能力大幅下滑。
美国加息自然会诱导投资在拉美地区的国际资金流出,而此举加剧了拉美地区的资金短缺局面,进而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资本外流加剧,拉美国家货币被迫贬值。
地处拉美的阿根廷是一个物产极为丰富的国家,它曾是世界的粮仓肉库,国民收入堪比美国,社会福利剑指北欧。
有人说当一国的人民福利有保障的时候,他们自然会热衷于消费,享受高福利的阿根廷人民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没有储蓄的习惯,平时都是高消费,临近月底随便找几个阿根廷人问一问,通常口袋里已经不剩几毛钱。
阿根廷国内商品生产严重依靠外商投资,国际资金大举撤走之后,阿根廷只能加大了对外的进口,因此,在出口疲软和进口激增,并要维持高福利的三重压力下,1981年,阿根廷外债数额跃升到世界第三,高达340亿美元,加上高利率下美元升值,阿根廷外债负担日甚一日。
面对如此局面,阿根廷超发货币让比索贬值,以此达到刺激出口,换汇偿债的目的,只是当时主要发达国家因经济衰退、失业严重,就算阿根廷大量廉价商品,他们也无力消费。
所以,此举不但没让阿根廷的经济回升,反而爆发了严重的通胀,通胀率高至230,工人实际收入仅相当于1970年的50,全国劳动人口失业率高达30以上。
于是,阿根廷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货币贬值政策并未带来出口增加,更未获得足够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贬值造成国内企业外债偿还成本增加,负担越来越重。
1982年3月31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五月广场上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并快速向全国传染,民众指责加尔铁里军人政府把阿根廷经济带入泥潭。
在国内焦头烂额之际,军人出身的加尔铁里很快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定在「战争」之上——以军事手段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转移国内矛盾。
很幸运,加尔铁里成功了。
1982年4月2日,马尔维纳斯群岛收复的消息传到阿根廷国内,举国欢庆,还是在五月广场,依然是,只不过这次却是支持政府的行动,阿根廷12个政党和总工会不计前嫌,誓要团结在加尔铁里周围。
阿根廷此等行为自然刺激到英国的神经,唐
宁街十分清楚,也十分担心,如果英国被阿根廷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举动吓住,不有所作为的话,下一步阿根廷就要赖账了,要知道阿根廷的外债里,有不少债权在英国手里。
有一就有二,有阿就有巴,很容易形成连锁反应,于是,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2突击营、一小队陆军SAS及皇家海军特种舟艇突击队吃着炸鱼薯条,哼着歌,上岛打阿匪。
战争结束之后,英阿双方的后续工作都是按照战争的标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