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讲】(3/7)
情。那就是一念的梦心变现出来,是你在做梦的梦心。你醒来的时候,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迷真起妄”,真本来是没有妄,是因迷故有,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已。我们本来是健康的,怎么有病呢?那是后来才有的,那是因缘所生才有的。这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大乘的信心哪!佛陀在这个地方先按定二乘人的执着。二乘人是认为说,我们心中是本来就有病的,然后再慢慢对治。这个观念不对!我们应该认为,我们本来没有病,这个病是虚妄的。用虚妄的药来对治虚妄的病。这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的观念。
这一段是一个总说、总辨,一个简单的说明。
庚二、别明迷悟 分二:辛一、明众生迷真成妄;辛二、明诸佛悟妄惟真
这个地方就详细地说明,我们是怎么样产生迷、佛陀是怎么样地悟,而产生差别的作用,把这个迷悟的差别相详细地说出来。分两段:一,明众生迷真成妄;二,明诸佛悟妄惟真。把众生之迷、诸佛之悟这个因缘法讲出来。
辛一、明众生迷真成妄 分三:壬一、明所起妄因;壬二、明所感妄果;壬三、结果归因
先看第一段,说明九法界的众生为什么迷真起妄,把它的虚妄相——这个身心世界、山河大地是怎么产生的,作一个说明。这以下分三段:第一个,明所起妄因;第二个,明所感妄果;第三个,结果归因。先讲虚妄之因,再讲它所感的虚妄之果,最后把因果作一个会归。
壬一、明所起妄因
先说明我们产生九法界这个因果的主要的、最初的原因在哪里。
【图一】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这一段的经文,把整个九法界说是清净本然,怎么就产生身心世界的整个过程,作一个详细的说明。这个地方是由细而粗。
先看第一段,“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身为一个性觉,我们众生本具的觉性,本来就具足光明,但是我们凡夫就是多事,没事找事,就产生一个“必明”,就是在这个觉性当中,我们又强加了一个要去明了的智慧出来。一个颠倒的智慧。其实这个智慧,佛陀说就是一种攀缘心。我们总是觉得安住在清净心好像是不快乐的,应该要去向外攀缘才能够成就快乐。我们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所以产生一个“必明”。我们强加了一个无明的力量在这个觉性当中,就是所谓的“真如不守自性”的一念妄动,所以使令这个觉性就变成一种虚妄的明觉。就是这个觉当中强加一个“明”在上面,就整个变成一个“不觉”了。本来是一个觉,但是因为强加一个无明,而产生一个不觉。而这个一念不觉其实是很细的,古德说是在九相之初,在三细六粗之前。这个是很早很早的一个颠倒的妄动而已。
再往下看,能所对立。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这个是三细当中的第一个细相出现了。事实上,众生本具的觉性本来不是所明的境界,但是我们一念妄动以后,强加一个明了的功能在这个觉性上,而产生一个“所”。这个“所”就是三细的第一细,叫无明业相。就是说,转这个本觉的理性而成为无明的业相。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已经把真如本性转成了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开始。我们生命为什么会有所差别?为什么你长得跟我不一样,我长得跟你不一样?那就是阿赖耶识嘛。所以,阿赖耶识就是我们从平等的法界当中创造一个有情生命的开始。而这个阿赖耶识是怎么来的呢?“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当我们无明妄动以后,就把整个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