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 【第四十六讲】

【第四十六讲】(4/7)

目录

性转成了一个无明业相,这个是阿赖耶识的开始。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就是所明了的无明业相)产生以后,就产生一个能明了的“能”。这个“能”就是能见相,三细的第二个。既然产生一个所明了的不觉的体性,就会产生一个能明了的功能,就是转本有的智光而变成能见相,一个“能”。有所就有能嘛。这个都还是在第八识。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这个地方是讲到三细的第三相,境界相,就是整个世界产生了。在整个真如本性当中,本来是没有所谓的“同”,也没有所谓的“异”,但是我们前面因为有能所的对立产生相互作用,就产生一个异相出来。这个异相就是我们说的依报的世界产生山河大地当然是差异的嘛,你看桌子跟椅子不同,椅子跟石头也不同。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第一个异当动词,就是不同的意思;第四个异当名词。就是不同于这些差异相,又产生一个同相。既然有异相,就有同相。这个同相就是虚空。你这个世界要依什么而住呢?当然以虚空为住。所以到这个地方,因为前面的能所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虚空,而产生了世界,整个有情众生的依报的环境就产生了。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这个讲到正报的身心产生。这个虚空的同相跟世界的异相,会产生一种相互的灵动、相互的作用,结果,在相互的发明当中就创造一个无同无异的众生相出来。众生为什么说“无同无异”呢?因为众生是相妄性真嘛。你看相状各各不同,但是他的佛性却各各都相同,所以你不能说它是同,你也不能说它是异,所以“无同无异”就是众生相生起。

我们常问,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其实我们生命开始是先有依报环境,先有山河大地,然后再有有情众生。看这段是这个意思。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众生。众生跟世界两个开始作用才有所谓因果的问题。

我们再看第三个,业果的问题。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前面的整个世界、众生的产生都还是第八识,到了这一段“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就产生了第七意识的作用。这个“扰乱”怎么说呢?就是,前面有依报的世界,还有正报的众生,众生开始看到了依报环境,他要去受用、去追求整个依报的环境,想要把它占为己有,这个时候就产生一个“劳”。这个劳动的意思就是一种思虑,也就是我们说的一种恒审思量,也就是第七意识的产生,开始去思量,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这个地方的“劳”,主要是第七意识。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第六意识产生了。前面是偏重在法执,这个地方我执产生了。“劳久”,思虑久了以后,产生一个“尘” 。这个“尘”指的是第六意识的一种执取相。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树、树上有很多的苹果,就对这个相状产生执取,有执取就产生很多的爱取的烦恼。

“劳久发尘”,这个尘是一种俱生的我执的烦恼,是微细的;“自相浑浊” 是一个分别起的烦恼,是粗的。“自相浑浊”是什么意思呢?“自相浑浊” 这个“浑浊”是五阴身心。执取相有两种:一种是任运生起的;第二个要假借名言,要去思考才会产生的。“自相浑浊”是一种分别的烦恼,它不是俱生的,是我们对于五阴身心的种种的分别而捏造一个自我的相状出来,就是分别的我执。“劳久发尘”这个“尘”指的是俱生的我执,是比较微细的。由这个第六意识产生以后,出现了爱取的执着,就产生种种的“尘劳烦恼”。这个尘劳就是烦恼。因为它是染污的,叫灰尘;它是躁动的,是劳。有烦恼当然就产生业力、产生果报、产生因果的循环。

我们这样子讲,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答案有两个:一个是“迷真起妄”。刚开始是真如本性的一念的无明妄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随身空间之傻女傍上了国家爸爸 大唐超时空:甜宠晋阳小公主 娱乐:混在娱乐圈边缘的日常 穿越进网文救男女主 苍凉岁月 神话修真 让你当闲散驸马,你成至强武圣? 影视快穿合集 四个院:许大茂我为国为民 穿越后,我悲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