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武挥鞭 > 第六百六十七章 汉学当立

第六百六十七章 汉学当立(2/3)

目录

刘彻定义,现今的大汉强绝于世,华夏百姓皆以汉人自居,以身为汉人而自傲,民族凝聚力是毋庸置疑的。

卫绾之所以要奠定所谓的汉学根基,正式提出“汉学当立”,将汉学定为大汉国学,自是出于刘彻的授意。

汉民族,不再受限于甚么儒道之争,百家互斗,所谓的百家争鸣,必须居于汉学的大框架下,所谓的诸子百家,也只能视为汉学流派。

汉学,必须拔高到顶层架构。

汉室学说,对内可百家争鸣,对外却唯有一个声音。

内施王道,礼义廉耻,崇尚德行

外行霸道,剑戟斧钺,慑服四夷!

士族反弹?

道家,儒家,旁的诸子百家仍不知变通,抵死不从?

不存在的!

饶是各家各派的宗师们心有疑忌,唯恐自家学派被所谓的“汉学”拆吞入腹,成为养分,但无人敢跳出了批驳卫绾。

不止是忌惮于帝师卫绾在士族的威望,也非单纯畏惧皇帝刘彻杀伐果决的铁腕,而是不敢与民意为敌,遭受万民唾骂。

或许有不怕死的士人,但在极重声名的汉代,所谓的风骨,并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和执拗。

有民意支撑时,诤臣敢与帝皇争辩,苦谏不听则当殿撞柱,是为死谏,则万民称颂之。

若无民意支撑,大臣惹以死要挟帝皇,则是故意往天家头上泼粪,大汉臣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传扬出去,名声是要臭大街的。

民意如川,无人敢逆。

汉人,尊崇汉学有何不妥?

道家和儒家底蕴再厚,信众再多,难不成还妄图独立于汉学之外?

莫非对汉室社稷有甚不满,想另起炉灶,祈盼出现个纯粹的道家皇朝或儒家皇朝?

不敢的,没人敢!

大汉立朝七十八载,愈发国富民强,尤是刘彻登基后的十余年间,大汉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汉室声望已然攀上了亘古未见的高点。

毫不夸张的说,即便刘彻现今说他是神,绝大多数老百姓也会深信不疑的,较为清醒的王侯权贵们或许不以为然,却也绝不敢说出口,否则那些“愚昧百姓”是会将他们活活撕碎的。

帝师撰文,主张“汉学当立”,皇帝当殿说了两个字,“大善”!

于是乎,汉学得立!

太学即刻重整规制,并举两院,是为汉学院与科学院。

汉学院辖下,重划系所,纳百家学说及不同流派,诸如道学研究所,儒学研究所,法学研究所,墨学研究所……

各学派宗师皆称院士,其座下弟子学业专精者,可为博士,博士弟子则为学士。

今后凡太学诸官撰写着作,着作名称及署名头衔皆不以百家划分,而以学派为别,以道学代道家,以儒学代儒家,以百学代百家。

以儒学为例子,儒学研究所又分六大学系,是为左氏、公羊、榖梁、邹氏、夹氏和旁博,所谓旁博者,取旁征博引之意,亦为不同与主流学派者。

汉学为主干,儒学为分支,六大学系则为细项。

经过二十载的努力,刘彻终是达成了目的,将儒家彻底裂解打散,而多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家,亦是如此,不得不顺应时局,化为养分,滋养日渐成型的汉学体系。

太史令司马谈则改任汉学院的院监,官秩同于科学院院监刘乘,负责巩固和完善汉学体系。

世人皆是看得清楚明白,帝师卫绾年事已高,近年除却偶尔到宫邸学舍教授课业,多半时候都是深居简出,在府中着书立说,鲜少露面了。

司马谈此时入太学任官,且执掌两院中的汉学院,无疑是要为日后继任太学祭酒做准备,毕竟科学院诸官向来鲜少过问太学具体事务,院监刘乘更是醉心于所谓的科研项目,又身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嫡女谋妃:绝色医妃倾天下 全球首富 仗剑扶犁记 选择在超神学院 重生之战少的娇妻神医 至尊萌宝:总裁爹地宠温乔厉封北 我在大明开无双 镇雄 诸天之无限融合 开局八百个火影